临安西北侧的防务,最重要的几处重镇便是楚州、江州、江宁和镇江。撤
换了楚州张浚、江州赵鼎之后,张俊立即安『插』了自己人,确保对阵西军的最前线掌握在自己手中,安全暂时无忧。而且如此一来,江宁的吕颐浩与镇江的韩世忠便在他们势力的包围之中。继
续换?
秦桧和张俊当然想要如此,留着二人迟早是个不安定因素,将淮南,江南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放心,可实际『操』作却并非那么容易。
其一是密集临阵换将,对于军心士气,以及局面的影响很大。下层的将士是考虑不到那么多的大局,以及上层因素,只知道这些将领都是大宋数一数二,战功赫赫的武将。
突然大批撤换,难免人心惶惶,如此严重后果,他们不得不考虑。再
者便是吕颐浩和韩世忠二人不同于张浚和赵鼎,前者曾在川陕为将,后来回到临安担任宰辅,在江南之地并无自己的军事根基。赵
鼎虽曾担任枢密使,但在地方任职的时间都不长,亦没有什么根基。吕颐浩和韩世忠则不同,早在苗刘之变前他们便驻守地方。在
军中都有自己的亲信力量,颇有根基。吕颐浩当年驻守之地正是江宁,韩世忠则是在秀州,但金军入侵江南之时,便移驻镇江。
黄天『荡』一战更有不世之功,江南水军与镇江要塞便一直掌握在他手中,已经经营多年。因为苗刘之变护驾有功,赵构一直对其颇为信任。
若非因与高阳王府有姻亲之约,恐怕早在朝中有更高的位置,但始终没有动摇其军中根基与影响。这
样两个实权派将领,可不是那么容易动的,仓促之间反而适得其反,必须徐徐图之。
更何况,宫中太皇太后韦氏、甚至是庆国公竟然也反对立即替换二人。如
此考虑倒不见得是为了稳妥,而是为了需要平衡。
虽然倚仗秦桧和张俊才有机会扶上小皇帝,掌握大权,感恩戴德的同时,皇室对两位权臣还是有所提防的。韦
氏可以不在乎杀子之仇,却必须的关心自己的生死安危。如果秦桧与张俊一手遮天,她可就完全是傀儡了,粘上鱼肉,任人宰割。有
过宫廷和流亡经历的韦氏并不想如此,所以必须要有适当制衡权臣,有些许自保的手段和力量。
张浚和赵鼎虽然罢黜了兵权,但在韦氏的支持下,二人也回到了临安,在朝中担任参知政事和尚书之职。
为了明升暗降,掌握兵权,秦桧和张俊不得不答应。在临安,眼皮子底下,他们不担心张浚和赵鼎能闹出什么幺蛾子。相
反还可以二人的职位营造出重臣支持小皇帝,维护临安的氛围来,有利于稳定局面,所以便答允了。轮
到韩世忠和吕颐浩的时候,韦太后和庆国公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不可『操』之过急。毕竟徐还的大军还在淮北,暂时没有切肤之痛。
韩世忠和吕颐浩暂时不会有投敌之嫌,留下二人可以适当制衡秦桧和张俊,保持皇家安稳和适当的自主『性』。毕
竟二人在苗刘之变有过护驾之功,相对能有一些信任在其中。
秦桧对此自然是恼怒非常,明里暗里讥讽『妇』人短视,可是能怎么着呢?自古以来,哪怕是危难之时,内部不靖,争权夺利,祸起萧墙也是常有的事情。
眼下某些方面,他需要韦氏的支持,彼此算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必须有所妥协,只能暂时退让。当
然了,他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必须密切关注,加紧部属。一旦淮南或江州有变,或是吕颐浩与韩世忠二人有异动,就立即动手。秦
桧心里很清楚,单单靠临安的力量,无法抵挡徐还的进攻。唯一的办法便是倚靠江南实力和长江天险,尽力拖延。
一个希冀出现什么转机,另一个便是等待,等待北方的支援。希望金国内争能够早些结束,挥军南下,南北合作共同对付徐还,否则谁都没有胜算。
当然了,如果等不到那一刻,得为自己留后路才是。
……有
道是唇亡齿寒,张浚和赵鼎的经历,韩世忠都看在眼里。他很清楚,自己迟早也会有这一天。
张浚和赵鼎有没有和高阳王府联系他不确定,但自己却是实实在在早就绑在一条船上了。自
己儿子和徐家小娘子的婚约,柔福帝姬逃亡时暗中相助,以及近日传递吴皇后血诏。一桩桩,一件件,虽然隐秘,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临安若有风闻,岂会放心自己?好
在已经在镇江经营多年,颇有根基,也不是他们想动便随意能动的。更好的一点是,妻子有护国夫人的身份,一直带着儿女陪在自己身边,没有人质在临安,不至于投鼠忌器,有所掣肘。不
过当前这等局势,所考虑的绝不仅仅是自保,也要考虑未来。临安靠不住,决裂是迟早的事情。
洛阳那边倒是有联系,单单是凭借姻亲关系,将来便能站住跟脚。但也只是站住而已,想要站稳,甚至有更高的地位,功劳和贡献永远是最重要的。且
不说为了自己,单单是为了自家儿子将来能安安稳稳,底气十足地当上“驸马”,也必须有所作为。眼
下徐还大军已经到了淮水沿岸,张宪的水军也到了皖江,是时候该做点什么了。
韩世忠相信,如果徐还真的兵临长江,那时候在做什么就会稍稍有些晚。那个时候,临安的那些『奸』臣也不会容许自己有所作为。也
许此时此刻,已经在暗中布置对付自己,所以须得与时间赛跑,尽早动手才是。
单单是自己似乎分量不够,也不知江宁的吕颐浩是怎么想的,如果二人能够联手,动静和效果肯定非同小可。
还有就是徐还到底是和打算,这等事还是要里应外合,相对配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消息不同,轻率行事反而于大局不利。思
来想去,韩世忠决定派个人前去和徐还见面联络,至于人选嘛,正好有个合适的——秉义郎赵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