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与太子妃蒙泠落座,公子扶苏一眼就见到了那张悬挂起来的地图。
他遥遥指着地图,说道:“明侯,明日对战我大秦的三位统率,你有几成把握?”
明远想都未想,说道:“实不相瞒,下官最多有六成把握,战胜三位将军。”
公子扶苏仰面而笑,道:“谁不知道你辽西郡的虎豹骑威震塞外,居然只有六成把握?”
来的路上扶苏还与蒙泠说,认为辽西军是边军,久经战场,实力比京军还要强上一线。
明远微微一笑,解释道:“不瞒殿下,我麾下的兵士辽西军不过两千,其他三千是临时抽调过来的,彼此配合肯定不默契,说六成把握,已经很高了。”
蒙泠一直在悄悄观察明远,她与明远只是在腊祭宴席上,远远地见过一次。
对于这位名满天下的恭定侯,蒙泠充满了好奇,她未嫁给扶苏的时候,就听过不少明远的传言。
传言说他居功自傲,是个天才的统率不假,但为人骄横谁都不放在眼里。
传言说得满天飞,直到亲自见到了明远,蒙泠才发现,过去听到的传言根本不靠谱。
从明远的外表与谈吐上,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能灭了东胡的铁血将帅。
反而文质彬彬有股子书卷气,为人谦和、有礼,很难让人对他产生厌恶的情绪。
公子扶苏与明远聊了会儿演武的事情,便开始谈正事,也是他来寻明远的真正原因。
为了避嫌其他人全都离开,军帐中就剩下扶苏、明远,还有太子妃蒙泠三人。
扶苏幽幽说道:“从去年开始,五尺道已经开始建设,联通中原与滇国。”
滇国,即云南一带,说起古滇国其实和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公元前278年,战国中楚国的大将庄硚率军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生活的滇人,让滇人归附楚国。
滇国当然无法和楚军对抗,不过戏剧性的是,这一路楚军的归路被秦国所断。
从此那支楚国军队便留在了滇池一带,并遵从当地的习俗,建立了滇国。
在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前两年,庄硚之孙,将滇国的都城从呈贡迁移至了晋宁城,与中原彻底断绝了往来。
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遣使者前往滇国,滇国这才与大秦重新建立了联系。
扶苏有意经略滇国,将滇国纳入大秦的版图之中,来找明远就是想听听明远的意见。
明远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说道:“殿下身边有不少近臣,您可对他们说过此事?”
扶苏来找明远这么一个镇守边疆的郡守说经略滇国的事情,肯定是遇见了一些阻力。
果然,扶苏苦笑道:“本宫与十几位官员说过此事,他们不是说滇国山高路远,行军困难,就算能将滇国纳入秦国也是支出大于受益,就是说我大秦常年用兵,实在无力征战滇国,不赞成本官的想法。”
扶苏贵为一国之公子,未来大秦的接班人,也有孤立无援的时候,所以他来找明远。
扶苏一直很欣赏明远的眼界与魄力,他相信明远会站在他这边,给他提供一个可行之策。
明远陷入了思索之中,中原王朝与云南的关系,一直属于若即若离很微妙的关系。
一直到汉朝的时候,大汉兵兵临城下,才算是将滇国彻底征服成为大汉的地盘。
以大秦目前的情况,想要用武力征服滇国,要耗费的钱粮是一个天文数字。
思及此处,明远轻声说道:“殿下,以大秦目前来说,以武力征伐滇国,实乃不明智之举。”
公子扶苏露出一抹失落的神情,点了点头,不过明远后续的话却让他振奋了精神。
明远继续道:“但不对滇国用兵,不意味着我大秦不能为将来动兵做准备,臣有三策可用于经略滇国!”
公子扶苏眼睛一亮,他需要的就是明远这种能臣,可以给他切实有效的建议。
明远的经略滇国的三策,其一,加快修建五尺道,将古滇国与大秦中原地区连接起来。
其二,派出货商前往古滇国各处,让大秦与滇国内部的交流加深,并沿途绘制地形图。
这一点尤其重要,古滇国内山川河流密布,将来对古滇国用兵,最难的不是打仗,而是行军与后勤补给。
其三,训练山地战的士兵,大秦的步军独步天下,骑兵更是有虎豹骑这样的强军。
但无论是威震天下的虎豹骑,还是秦军的强大步军,都很难在滇国战场上发挥出作用来。
明远言辞恳切地说道:“请殿下耐心等待,练就一支善于山地战的强军,此军成军之日,不出五年时间,则滇国一定会并入我大秦领土,只是还需要等待。”
组建山地军再加上练兵,明远认为也就是五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经略滇国的大计。
公子扶苏有种茅塞顿开之感,说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明侯的三策本宫都记下了,之前是本宫太心急,总是想着速成,拓土开疆。”
公子扶苏肩头上的压力很重,这压力更多是来自秦始皇,因为秦始皇太耀眼了。
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天下英豪,将六国灭掉,这份功绩在历史上都属于独一份。
作为秦始皇的继承人,公子扶苏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不能放松。
他也想开疆拓土,做出一番成绩给百官与天下人看一看,他扶苏配得上做秦始皇的接班人。
明远闻言笑了,轻声宽慰道:“殿下,您是陛下亲自挑选的未来君王,是受百官敬仰的公子,有些事您不必急于一时,臣相信,将来公子的成就不会弱于陛下,毕竟您未来的时间还很多,很多。”
明远将公子扶苏的心理洞悉得一清二楚,宽慰的话,也说到了点子上。
公子扶苏才二十出头,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去践行他的理想与报复,不必心急。
扶苏定了定神,与明远行礼告别:“多谢明侯指点,今日一见,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