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和陈心石刚接手时不同了,大量的羌族人和突厥人身影开始出现在各地。
对于这些游牧民族,一开始卫青也想过让他们转变生存方式,从游牧变为定居,但这些民族千百年来的习惯,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改变得了的
而且他们的农耕技能,也低得要命,所种植的土地产量很低,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为了能够获得足够的粮食,他们只能够让族中的青壮年去参军。
所以在西宁府的胡人之中,参军的热情是很高的,毕竟只要成为大周军队的一员,他们就能够获得一份不错的粮饷,这粮饷无论是否打仗,都是有的。
而如果在战争中立下了功劳,他们还可以获得足够的赏赐,甚至可以用功勋兑换官职。
可要想加入到大周军中却并不容易,卫青和霍去病虽然对于这些胡人士兵很满意,却一直严格控制着他们的数量。
毕竟他们也是游牧民族,对于这个新生的大周王朝有多少忠诚,都是他们不清楚的。
所以,更多的胡人就只能选择放牧之类的了。
西宁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卫青和霍去病的权利也与日俱增,于是,在王猛的建议下,陈心石迎娶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
迎娶了卫子夫,虽然表面上看去,卫青和霍去病的权利似乎更大了,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算是和陈心石绑在了一起。
虽然陈心石知道卫青和霍去病并没有反意,可二十五万大军的统帅,西宁府的刺史,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位。
按照王猛的说法,陈心石不但要迎娶卫子夫,更要立其为皇后。
王猛身为丞相,必须将这个帝国的威胁降到最低。
对于王猛的建议,陈心石思索了一番后,也就同意了。
卫青和霍去病对他接下来太重要了,要想对付匈奴人,那么他们两个就必不可少。
而迎娶卫子夫,不但能够消除一些潜在的危险,而且还会让卫青和霍去病彻底归心。
至于陈心石喜不喜欢,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身为当权者,在获得了至高无上权力的同时,他也失去了其他的一些权力。
当皇帝的使者到达卫府的时候,卫青这才知道陈心石的意思。
在建立大周之后,陈心石和王猛也就在为北方的的事情操劳,可匈奴人目前势力大增,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消灭的。
于是,除了加强各地的农耕和经济外,目前的大周,就只能够等待了。
相比于其他各国,统一的大周在这场冲击中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边境的重兵直接让熄灭了匈奴人的进攻心思,而旁边的大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陈心石吸引了那些匈奴人的注意。
不过,西宁府虽然有十八万骑兵,可要想远征大草原的话,那陈心石就需要准备更多的步兵,从而保护远征部队的后勤。
和匈奴人的战争并不是短期可以进行,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结束的,这一点,不止卫青他们知道,就连陈心石自己也知道。
统一后的大周百废待兴,江南三府经过各种骚乱,几乎变成了一堆废墟,要将其重新发展,无异于推倒重建。
而新生大周的兵力,也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需要足够的士兵。
一个新诞生的统一帝国,无论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个好邻居。
要不是大周有着地利优势,陈心石可能还需要准备更多的兵力。
而庞大兵力的背后,就是巨额的花费了,各种士兵的粮饷工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甚至平阳府的刺史韩世忠还一直在跟他哭穷。
平阳府人口本来就不多,地方也不大,在江南三府中,这里的存在感一直很弱。
而江南一带原本最赚钱的海上商路却因为各国的混乱和海盗的崛起,从而彻底断绝了。
现在的平阳府,不但需要朝廷拨款,而且韩世忠还积极主张建立新的水师。
大乾有两个府临海,在其全盛的时候,光是从那些海上商队中征收的税收,就超过了其他府县的总和。
所以,重新打通海上商路,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可韩世忠这里要钱,北方的卫青也在不断请求朝廷拨款,卫青大概估计了一下,要想战胜匈奴人,大概要准备五十万的兵力。
而且其中至少一半是骑兵,虽然说在羌族人和突厥人加入西宁府后,大周获取战马的代价低了许多,可是五十万士兵每天的消耗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现在驻防二十五万的西宁府都需要不断从清宁府运送粮草,这要是再增加一倍,陈心石岂不是都要把皇宫给变卖了。
“陛下,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恢复江南三府的生意,可光是打通南北的商路还不够,武阳府那边因为张士诚和各个军阀争斗的缘故,大唐这边的商路算是断掉了。”
“北方联通西域三十六国的商路也被匈奴人断掉,全国上下,唯一对外的贸易路线就剩下东南那一带了,可那里也有大批的海盗。”
王猛作为丞相,也在为大周每日巨额的花费担忧,可现在的大周,根本没有办法恢复到之前大乾的经济水平。
可要降低军费,重视发展也不太可能。
在现在的处境下,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需要囤积重兵,这样一来,在巨额的军费负担下,哪里还有钱发展领地呢?
“可建造海军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呢?建造的战船少了,没有任何作用,可建造得多了,国家又撑不住。”
陈心石颇为烦躁,这就像一个无解的问题,要增加收入就得增加投入,可没钱怎么投入呢?
北方和南方,都很重要,可如果让陈心石选择一个的话,那他更偏向于北方。
不单单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的原因,同时也是发展北方对他目前最有利。
北方军团基本已经成型,剩下的就像卫青所说的,只需要不断增加兵员数量就可以了。
而且北方一旦击败匈奴人之后,他不但可以彻底清除游牧边境的威胁,而且可以得到西域三十六国和对大唐用兵的机会。
而南方的水师在丢失了那些战船之后,就连原本的那点儿薄弱基础都没有了,要重新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所投入的不知道要比北方多多少。
而且未来的收益也不太明显,至少在现在,他对于周边海洋国家的实力不清楚,需要投入到什么程度才能战胜敌人,他也不了解。
这种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主公,要不我们先攻略东临府,打通和唐朝的联系,然后再和窦建德结盟,共同对付李世民?”
王猛知道陈心石的急迫,北方的匈奴人终究只是小威胁,可旁边的大唐才是大周最担心的敌人。
能够力挽狂澜的明君已经出现,这要是让李世民统一了大唐,大周就算是向进军西域三十六国,也会被牵制住。
而现在的他们,确实也不具备大规模远征大草原的实力,因此,拿下最靠近的东临府,就是他们目前的最优选择了。
至于选择窦建德,完全是他够弱,就算再度崛起,对于大周的威胁也小得可怜。
相反,留下窦建德这个势力后,还可以在另一个方向上牵制住李世民。
武阳府的张士诚虽然又重新占领了武阳府全境,但是其终究不是窦建德的对手,只要他们能够在东临府为窦建德挡住那些匈奴人,那吴起就可以再度南征。
而借助着这个机会,大周不但可以将手再度伸进大唐境内,而且还可以暂时将将匈奴人逼回大草原。
东临府虽然不是很重要,可匈奴人的实力已经不弱了,他们要是再从大唐哪里获得了大量的工匠之内的,从而快速增加了自己的实力,这不是更加致命了吗?
“这样一来,北方现有的兵力恐怕也不够吧?”
陈心石一听,就知道要扩军了。
北方的二十五万大军如果防守两个府的话,兵力是差不多的,可要想在东临府击败匈奴人,将他们赶出去,那可不是二十五万大军能够做到的。
根据卫青的情报,这一次入侵东临府的游牧民族中,光匈奴人就出动了二十万,这还不算其他的那些小部落直接的。
要是把它们和那些西域三十六国的仆从军加到一起,怎么着也有四十万兵力了。
这么多的兵力,虽然没有全部聚集在东临府一处,可双方战事一开,冒顿肯定会集中自己的主力部队,到时候两方决战,仍然需要不少的兵力。
不过在东临府战斗的话,也有好处,那就是他们的补给线很安全,从西宁府到东临府的地形陈心石十分清楚。
当初对付司马懿的时候,他自己就主动研究过后勤补给的问题,所以在东临府战斗的话,步兵的作用会大幅度提升。
可目前大周国内的兵力仍旧有限,除了在西宁府囤积重兵之外,其他各府的兵力都不多,其中清宁府和泰安府也就各两万士兵,而平阳府和乾阳府各三万士兵。
四府之地,加起来也才十万大军,可以说是非常少了。
但就是这样的规模,平阳府和泰安府都有些只撑不住,就更不要想着扩军了。
“主公,扩军是一件长期的事情,现在我们先慢慢准备也不迟,无论如何,我们和匈奴人的一战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我们能够快速恢复实力,从而对北方用兵的话,目前大周的困局也可以尽早解开。”
王猛知道陈心石的担心,也理解现在大周的困境。
作为新建立的王朝,那些百姓们自然是不愿意继续征战的。
而且几十万大军要消耗的粮草和军饷,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就准备的话,等到将来敌人主动进攻,可就有些麻烦了。
同时,除了军事上的安排,王猛还对陈心石提出了兴修水利,奖励农桑的措施。
在江南三府中,有着不少的河流,但真正能够用于灌溉的河流却不多,因此,王猛在实地考察了之后,提出了不少的水利修建计划。
同时,他在江南三府的巡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那就是人口的隐瞒,这种事情一般发生在世家大族之中,在大乾战乱,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之时,那些世家大族为了减少税收,从而对自己的土地和人口都进行了虚假汇报。
而朝廷呢,也没有能力去实地核实,于是,朝廷从江南各地收上来的税收越来越少,能够征召的士兵也越来越少。
可是在陈心石正式一统之后,整个大周的户籍和田地都需要重新测量,其中西宁府和清宁府因为他统治世界较长,所以不存在这样的事情,但是江南三府之中,各种问题频频发生。
这也是王猛要亲自巡查的原因,经过他的这一次巡视,总算是知道了整体情况,因此,他才有信心在现在就劝说陈心石为北方之战做准备。
在江南三府之中,有不少平民为了躲避战乱,都逃到了山林之中,现在只要朝廷赐予他们土地,并鼓励他们耕种,减免部分税收,再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
这样一来,江南三府的恢复,肯定能够快不少。
而且,国家府库充裕,那么,就可以有大量的粮食运往西宁府囤积,从而为北方之战做准备。
作为平民出身的丞相,王猛的许多建议都是真真切切地为了那些底下的平民,他不像那些世家子弟,会在自己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权衡。
这一点陈心石深有体会,于是,他不但接受了王猛的建议,而且还接受了他举荐的众多贤才。
其中,他举荐的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臣,西门豹治水的故事,还一度流传得很广。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着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历史治水名人。曾立下赫赫功勋。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百业待兴,于是立志改善现状。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