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打草惊蛇了,时机没了,裴小西再下手已不可能,只得看了一眼魏五行后,直接往府外走。
魏五行也不拦他,还嬉皮笑脸的叫管事送客。
待裴小西一离开,原本看着还得意的魏五行猛的吐出一口鲜血来,把周围的护卫吓了一个半死。
怎么主子的伤势不但没有好转的痕迹,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呢?
“快,扶家主回屋。”
魏五行连主院都不敢住,反而是住到了偏僻的下人院去了,那儿不少忠心的下人掩饰,而主院金丝南楠床上躺着的,却是他留下来的伤患用来迷惑贤王府的。
贤王那一箭当真将魏五行射破了胆子,一躺下便是那贤王的眼睛盯着他,魏五行吃不好睡不香,伤养的本该能下地了,却不知怎么的还是会反复。
府上大夫说这是老爷有了心病,除非贤王死了,不然对贤王的畏怯会一直如影相随。
而心病难医,即使胸口上的伤已经好痊,也无法治愈心间的恐惧。
只是这些都是府上的隐秘,知道的人除了大儿子魏墨生,便是枕边发妻都不知道内情的。
此时的汪氏定然以为自家夫君受伤严重,而裴神医做为贤王府的帮凶,此时闯趁机闯入王府,定是要对她夫君赶尽杀绝了。
以至于汪氏被宋九三言两语激怒后又不知不觉留下了,再反应过来时,一抬头,天色已不早了,心头大惊,再也顾不上义卖宴上的规矩,以及先前女儿的交代,连忙交代身边的婆子。
那贴身婆子听完汪氏的交代,这就绕着后方来到了主位旁边等着服侍的宫里掌事姑姑,也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声。
几时场上关注的全是权贵夫人们的宝贝义卖情况,自然无人察觉汪氏的小动作,不过宋九却是个例外。
宋九朝那魏皇后身边的宫仆看去一眼,再抬头看了看天色,算着时间,她与小西约定的事应该已经办成了。
而此刻义卖场中,原本各权贵夫人送上来的宝贝等着顾淑妃想办法登记价值入账的,后经宋九一闹腾,如今是各府上的宝贝各府确定了价值入册,事后定有各府上的人送来银两又将自家的宝贝接回去。
偶有几位夫人关系好的,会互相拍买各自的宝贝,以达到高价值的目的而搏得名声。
这么一来,顾淑妃不仅完成了小圆子的交代,同时还实实在在的拿到了这些权贵夫人们义卖的银钱或是米粮。
一场义卖宴下来,虽不能立即解决了北地灾民,至少有了这些,一路往京都投奔的灾民能得到妥当的安置了。
此刻魏皇后得知娘家府上的情况后,脸色不太好看,美眸朝宋九这边瞥来一眼,而后同意了母亲先一步离开。
汪氏不想再被宋九纠缠,于是看向一旁相好的夫人,由那位夫人出价买走了相府送上的红珊瑚,终是登记入册有价值。
顾淑妃看向那位夫人,为了讨好相府的汪氏,出的是两万两银子,若按着眼下京都的米粮价钱,也与宋九所说的两万石不相差多少了。
然而相府却要求登记在宋九的前面,他们所捐赠银钱之价值该是义卖宴全场第一。
顾淑妃自然是帮着自家婆母的,虽说一入场,婆媳二人之间并没有说过半句话,更无私下沟通,却如此默契的办成了义卖宴的账册登记,但眼下相府非要压贤王府一头,顾淑妃岂能容他们。
于是顾淑妃将账目算了算,若按眼下京都粮价算法,两万石也能卖两万两银钱,价值相等,并列第一。
给相府撑脸的那位夫人却是冷哼一声,反驳道:“岂能按照京都的粮价才算呢,且去江南渔米之乡购买,便能买下快三万石的粮食。”
顾淑妃笑了,“这么说的话,若是去北地灾区买,这两万两银钱买不到五百石粮,夫人可要这么来算?从江南买米送往北地,粮米未到,灾民先饿死了。”
那位贵夫人听了气得不轻。
汪氏闭了闭眼睛,她眼下不出面与人冲突,一是不想再耗费时间,二是不想再与贤王妃怼上,传闻说她有识人之术,此人可不简单了。
只是这顾淑妃长期在宫里,并不曾听闻她与贤王妃之间有交集,然而今日这两人却十分默契,着实古怪。
再与贤王妃闹下去,最后受委屈的还是她女儿,到底是生下当今圣上的贤王妃,真到了那一步,在民间也算是婆母了,她女儿再跋扈,她用婆母之势相压,也是麻烦。
于是汪氏抬了抬手,那位贵夫人只得噤声坐下了。
顾淑妃倒也不再追究。
宋九坐在那儿没动,却是能震慑人,魏皇后想要为母亲出头,对付顾淑妃,同样也碍于宋九这个婆母的面子。
于是相府捐赠银两与贤王府捐赠的粮食并列第一。
义卖宴结束,此等美名自会传到外头,京都街头小巷都会知道。
义卖宴散了,汪氏匆匆出宫去了。
魏皇后以皇子太小要照顾为由,也没有理会宋九匆匆送了客。
顾淑妃倒是最后走的,她将整理好的账册拿在手上,见宋九没走,连忙上前行礼。
宋九等着顾氏,她难得入宫一回,回京城后头一回见到自家儿子心爱的女人。
果然没让宋九失望的,顾氏做事落落大方,处事不惊,是她家小圆子身边的贤内助。
顾氏一路送宋九出宫,在路上时,顾氏将下人支开,颇为担忧的说道:“母妃,两万石粮食不少,而且今日这么一闹,我担心京都的粮食要涨价,他们定会让母亲高价购得粮食的。”
宋九岂会想不到这一点,这些京都权贵的权力不是在表面的,而是掺入了大燕国的各个角落。
要控制京都的粮价自然不难,甚至还能做得滴水不漏。
但他们怕是不知,当年老晋王妃曾给了她这个唯一儿媳妇一些北地良田,她虽然七年未入京,也失了以前的记忆,可是跟着她的人却都在,且都按步就班的打理着一切。
何况这些年,大嫂也一直在过问此事,除了不能处处巡视察看情况,但每年收上来的存粮便有不少。
当年老晋王妃能给老晋王提供粮草打仗,一个人的粮仓便能抵得了小半个国库,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