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东边的事情,方才勉强给出个建议,西边又来事了,堂内,刘曜看着理藩院副使萧景,注意到他那一脸为难的表情,不由吁了口气,手往前一伸,示意道:“说吧,又有什么麻烦事?”

萧景,字景元,就说说他的出身吧,归义侯(刘文济登基之后追封,不在世袭之列)萧思温之幼子,为萧氏南迁后,萧思温纳汉女所生。

也就是说,萧景乃当今国舅,天子刘文济的亲娘舅,而比起萧恭、萧惠那些杰出的萧氏人才,萧景才是根红苗正的云州萧氏族长。(萧氏南迁之后,辗转中原、河东多地,最终复北迁以山阳云州作为族地。)

同时,萧景的官做得也不小,理藩院副使,可是正三品的职位,同时,当下正使的职位空缺着,也就是,偌大的理藩院,除了许昌王刘曜这个直管宰相之外,萧景是话语权最重的人,实际管理一切院事。

或许是由于萧氏一贯的低调作风,作为当朝国舅的萧景,即便位高权重了,依旧谦虚谨慎,丝毫不事张扬,对许昌王刘曜这个直管领导更不敢有丝毫怠慢。

这其中,除了家风约束之外,还有萧太后的缘故。刘文济登基,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萧氏在朝中政治地位抬头也是水到渠成。

但偌大的萧氏,也难免出现宵小,一些打着外戚身份为非作歹、恃权乱法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在萧氏族内出现了。然后,还不待刘文济有所举措,萧太后就主动帮他解决了麻烦,所有犯事的萧氏族人,革除族籍,流放南洋,永不许回大陆。

别说族地云州了,就是很多人想回草原,都不被允许,这样的人,萧太后一口气处置了几十个人,其中不乏族内的精英子弟。硬生生,通过近乎严酷的手段,将刘文济登基带给萧氏一族的躁动给彻底平息了。

对亲兄弟,萧太后也是叮嘱+敲打,让萧景战战兢兢的,根本不敢炸刺。对于这个姐姐,他从小都是敬畏有加,也很清楚,“底线”在什么地方。

此时,面对刘曜的问询,萧景保持着平日的谦卑,拱着手,陪着笑,应道:“回大王,事不大,然的确有些麻烦,还是于阗国之事,那流亡的于阗王尉迟珏又来求告了......”

一提此人,一提其事,刘曜那张俊雅的面庞上顿露苦恼,这的确是一桩麻烦事,朝廷上为之已经争论多次,但始终没有拿出一个明确的态度来,说什么的都有,当然并不是关心于阗国的存亡。

而作为直面这些藩属的朝廷机构,理藩院在此事上,也需要有自己的态度,这是职责所在,应有之义。只不过,就目前而言,这份态度还有些迟疑,原因在于,还没有摸清皇帝是什么想法,对于此方面事务掌握一定决策权的理藩院来说,皇帝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成功抵京后,于阗君臣便在洛阳城内活动开来,除了求见皇帝外,还频繁拜访朝廷有关部门及诸重臣之外,理藩院是跑得最勤的,但显然这样的奔波基本无效,就因为圣意不定。

在理藩院这边碰的软钉子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于阗君臣依旧锲而不舍,甚至死缠烂打,毕竟,除此之外,他们也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其他路子可做选择了。

而见萧景那表情,便可知他被缠得有多头疼。刘曜问道:“尉迟珏人在何处?”

“如常,接待于宾客处!”萧景答道。

闻言,刘曜沉吟了好一会儿,拧着的眉头逐渐释放开,看着萧景,吩咐道:“我今日就不接见了,你代我答个话,让他稍安勿躁,朝廷正在讨论于阗国之事,会给他一个交代的!”

听刘曜这么说,萧景不由讶然,抬眼看向刘曜,道:“这般答复尉迟珏?”

刘曜也明白萧景的讶然来自何处,他今日的回复,已经是这段时间以来朝廷官方对于阗国最为正面且积极的答复了。

迎着萧景意外的目光,刘曜轻叹道:“总是拖着,也不是办法,于阗国之事,西域三国之事,总是要解决的。事情既然已经出了,回避可不是最好的选择!”

“大王所言有理!”闻言,萧景想了想,点头附和道。

“十三哥啊十三哥,你做事,为何不把事情做干净?还放人把状告到中枢来了......”一时烦忧,刘曜不禁暗暗嘀咕道。

深吸一口气,又饮了口热奶子酒,刘曜竭力地让自己的脑子保持冷静与清醒。但注意到萧景时,思绪不由自主地偏了,眼前这个理藩院副使,比他上任要晚一些,但以“愚钝”而扬名。

平日里,对自己也是恭敬有加,态度始终谦卑,并没有表现出什么长处,哪怕此时此事,也没有表露任何一丝主见。

然而,就这样“平庸”的副手,料理事务,却使理藩院平稳有序,这样的情况,本身又岂是寻常?莫非,此人也在藏拙?

刘曜的脑海中闪过这样的念头,并且迅速浮现出皇帝刘文济的身影,论谦卑藏拙,谁又能比得上当今天子呢?

带着少许杂乱的思绪,刘曜在稍事准备后,前往崇政殿面圣。随身携带的,有两份文件,一份是关于完颜女真及安东方向事务的建议,另外一份则是于阗国之事,同时附有安西三国及中、西亚近二十年局势的详细介绍......

宫城,更名为“崇政”的大殿里,皇帝刘文济卧在一方躺椅内,椅子微微晃动着,沉静的目光就注视着殿中高挂着的那张巨大的舆图。

标记着大汉光芒所及之处的皇舆全图上,中央帝国就像一颗方升的太阳,恒立当空,周边的封国,就像围绕的星辰,不管多么熠熠生辉,都被帝国强烈的光芒所笼罩。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刘文济内心既感自豪,又充满压力,毕竟想做太阳,你首先得有照耀世界的热量与光度。殿中静悄悄的,御驾之侧,也唯有许昌王刘曜陪伴着,只不过他默不作声,也不坐,只是站在一旁,等待皇帝思量结束。

良久,目光一直在东西两房左右徘徊的刘文济停下了,目光落在遥远的安西三国的位置,轻声问道:“你觉得,于于阗国之事,当如何处置?”

闻问,刘曜先是回味、揣摩了一下皇帝的语气,斟酌几许,而后应道:“康居未经请示,无端兴兵,攻灭藩属,此风绝不可涨。否则,莫说改革宗藩关系制度,就是原有的格局都难保住!”

刘曜的话,引得刘文济转过头,看着他,一脸仔细倾听的模样:“继续说!”

见皇帝反应,刘曜斟酌了下,又道:“不论如何,康居王刘晔做法,都在破坏大汉成制,影响极其败坏,必须予以惩戒,向内外藩属表明朝廷维护宗法制度之决心。

再者,陛下欲行藩务改革,重新梳理宗藩条制,于阗之事,或许是个突破的口子......”

稍加琢磨,刘文济抬指道:“如何惩戒?”

刘曜拱手道:“小惩大诫!”

“小惩焉能大诫?”刘文济当场驳问道。

刘曜心下微凛,严肃地禀道:“康居路遥,安西三国又联系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况其为世祖亲封,血脉近亲,不可不虑!”

“朕明白你的意思!”听其言,刘文济表示道:“然而,康王暴力破坏的,正是世祖皇帝定下的祖制,以宗法制之,谁又能说些什么?”

见皇帝是这样的态度,刘曜不免心惊,同时心中也暗暗感叹:当今天下,终究已经不是世祖、太宗时期了......

当然,这样的感慨,刘曜是不敢明示出来的。刘文济则在思索一阵后,指示道:“以理藩院名义,行文一道,快马疏勒,召康王入京!

苦主都告上朝廷了,缺了被告怎行?朝廷也不能偏听于阗君臣的一面之词,就让康王,就于阗灭国之事好生解释一番!”

面对皇帝的决定,刘曜眼珠子转悠几许,慢慢地亮了,待看见躺椅上刘文济那张平静如水的面庞,心下也逐渐安定了。

对于康居灭于阗之事,朝廷肯定是不满的,这也是抛给了朝廷一个大难题,处置是必须要处置,而难就难在一个“度”的问题。

处置轻了,无以倡大义、正宗法、明态度,更无法对内外藩国形成震慑,朝廷对于藩国的态度,的确是越来越放宽限制,但不意味着放纵放任。

底线问题、原则问题,是不能随意突破的,这是世祖、太宗皇帝定下的东西,谁也不能擅加破坏。而刘文济想要进行的宗藩体系改革,本质上仍旧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梳理完善,就是对底线与原则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规定。

平心而论,康居王刘晔的做法,就是打破政治原则的事情,任何一个强势的中央帝国,都不会轻易放过。于阗虽非刘姓封国,但它的藩属地位,是世祖时期就定下了的,刘晔灭之,其性质已然注定,影响也必定恶劣。

换个角度来说,你康居为了扩张势力,能以强凌弱,灭了同属藩臣的于阗,那么有朝一日,更加强大的安西,也动了心思,调头灭了你康居,届时是不是轮到你康居来向朝廷告状诉苦?

倘若其他海内外封国都有样学样,那整个帝国藩属体系,岂不乱套?一个于阗国的灭亡,的确不算什么,但放到帝国好不容易成型的“新宗藩体系”中,就很可能是溃千里长堤的那处蚁穴。

再往深处想想,康居今日能灭封国,那来日,又是否会造中央帝国的反,入侵高昌道?不要说这样的可能性有多低,但刘晔灭于阗的做法,也实实在在地让中央帝国君臣们去思考这种可能性。

因此,于阗之事带来的负面影响,远比其灭亡本身要严重得多。对帝国中枢而言,这是意见性质严重的政治事件,也必须郑重对待,严肃处理。

但另一方面,真处置重了,又同样不合适。虽然路远,但朝廷绝对不缺乏手段,军事制裁远远没到那个地步,而不管是政治惩戒还是经济制裁,也都得考虑对其他封国的影响。

安西三国虽然已经分道扬镳十多年了,但在面对中央帝国的时候,只怕还是穿同一条裤子。何况,康居国毕竟是姓刘的,打断骨头连着筋,为一外姓,即便“宗法”的调子唱得再高,只要“过分”了,就将影响皇室血脉之间的关系,破坏宗王与帝国中枢之间的信任。

这实在是一件内背景负责的麻烦事,也很难真正掰扯清楚,而如何能够既起到朝廷想要的震慑效果,又能把影响控制在宗藩双方都能接受的程度,这就十分考验政治智慧与手腕了。事实上,于阗事件的结果如何,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点在得出结果过程中的各项博弈。

而皇帝召康王刘晔进京自述的决定,则让刘曜联想到了很多,首先便是当年前吏部尚书、宰相刘继昌倒台前,被群起举报弹劾,当时皇帝就曾开廷议,让其“自证”。

但结果呢,刘继昌跨台了,远走安东。而想到安东,对“刘继昌事件”所知不甚清楚的刘曜,不由惊疑,莫非那背后还与安东国内有关系?

召康王进京怕只是第一步,而接下来,皇帝有何打算,刘曜在思虑之时,心中也越发好奇了。甚至于,忍不住向刘文济道:“恕臣斗胆,若康王听诏进京,陛下将如何打算?”

刘文济瞥了刘曜一眼,淡淡道:“解释得好,从轻发落,解释不好,那就换个康居王!”

此言落,刘旸心下凛然,按捺住心头的惊愕,刘曜抱拳行了个礼,不敢贸然接这话。

手指在腿上轻敲了几下,刘文济又说道:“于阗国的那些流亡主臣,当如何安排善后,你可有打算?”

对此,刘曜疑问道:“于阗之事,尚无定论,眼下谈及善后,是否为时过早?”

“定论与否,是一回事!安排准备,又是另一回事!”刘文济摆了摆手,以一个低沉的声音说道:“难道,还能让其复国不成?”

从皇帝如此口吻,便可知于阗国的未来如何了。显然,对刘晔造成的既定事实,朝廷还是有接受的心理准备,只不过,为这个既定事实,需要付出相应代价罢了。

听皇帝这么说,刘曜不由了然,思吟几许,提出一个建议:“赐其爵禄,于国内择一地暂作安顿如何?”

“九州域外,何其广阔,封国几多,还怕找不出个安顿于阗主臣的地方?”对于这个答案,刘文济显然不是很满意,也没让他继续,而是直接做出指示:“安西不是向西占领了不少地方吗?遣使安西,从魏王那边划一片土地、城池,封给尉迟珏……”

若不是怕御前失仪,刘曜都要“嘶”一口凉气了,他可算是意识到了,皇帝已经在构思一盘大棋了。

“不知安西王那边能否接受?”刘曜指出。

对此,刘文济则语气漠然地道:“安西难道不是汉土?大汉天子难道对汉土没有处置之权?

皇考当年曾于各封国再行分封功臣勋贵,难得朕就不行?”

书河书屋推荐阅读:海贼之母巢秩序骑驴仗剑超时空:我这是超市不是托儿所啊痞子毒士,太后直呼你好坏考上状元后,我的太子身份曝光了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明末之木匠天子大明匹夫我爹是大将军三国:让你降吴,你绑架孙权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宠娇妻,斗地主,痞帅的悠哉日子绝境皇权:替死皇帝的逆袭之旅伏羲夫妻大明:我洪武爷亲弟!退婚后,我开启了万界召唤系统异世年令营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网游领主争霸大唐之逍遥太子大战在即,我倒卖了军中粮草无双战神之我为吕布大唐第一闲人你是明珠,莫蒙尘宋时归改革大唐穿越南宋当皇帝穿越大秦,给秦始皇打晕塞麻袋里楚神大帝传庶女为后五千年来谁着史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穿成傻子后,彻底放飞自我大秦:我融合兽魂后无敌了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宋士大纨绔梦境归来做才子逍遥初唐回到东汉,做女帝蔡琰背后的男人皇上请驾崩网游之修罗剑神大宋第三帝国兵者,侠也将门大逆子农家巧媳妇盛宠之佛医神妃本王一心求死,为何逼我做皇帝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明月万里照汉关
书河书屋搜藏榜:山河血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崇祯是我老丈人!王妃本狂妄异星传送门之黄金大陆长生:从赏金猎人开始我有皇后光环维多利亚的秘密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醉枕江山隋末,我干翻了十八王大唐之九子夺嫡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吾父朱高煦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黄沙百战穿金甲朕绝不当皇帝箱子里的明末,我就是神仙乱世第一能臣回到古代建特区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我在大夏被迫搞事的日子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嫡女狂妃三国之诸葛天下绝色毒医王妃林梦雅大明:等待老朱死亡的我成了帝师战争承包商帝国再起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开局流放西北,强塞三个西域媳妇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重生—深闺九王妃穿到乱世我有拼夕夕打仗从不缺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带个手机回汉朝天云大陆之唐天铁血山河志让你当侯爷,没让你搞科技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许你盛世安宁温水煮相公大人,得加钱三国的真相参商穿越明朝小王侯性转水浒:我潘金莲真不想吃软饭抗日之铁血军旅
书河书屋最新小说:穿书后我让反派姐姐们后悔中国古代名人传凉州布衣宋歌声声慢我的空间有座军工厂大唐钓鱼人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红楼:战神贾芸我只手镇天下九霄魂录对不住了爹,我是锦衣卫纨绔世子的一生烛影迷局皇子无双三国争霸之无限兵力穿越三国,开局宣布大秦复国大秦:偷听心声,祖龙该喝药了大明伪君子稗宋反骨仔合鸣心相之天界唐史穿越秦末,打造寡妇村特种部队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开局官府发老婆?我卖肾宝赢天下!三国:偷听我心声,蜀汉杀疯了穿越古代被士兵抽,我掏出了手枪都穿越了,谁还循规蹈矩?!逐我北上和亲?我南下擒龙你哭什么天命逍遥王大秦:我助始皇成就万古帝业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大明:劈出来的皇长孙大周第一纨绔李隆基的纨绔皇孙回到古代积功德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三国开局觉醒无双神力我乱世杀神穿越红楼,开启与美人的羁绊我的外卖通万朝寒门人杰特种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身为镇北王,我为女帝稳江山开局十颗中子弹,抢夺联合舰队异界风云之君临天下我,贾蓉,不做绿帽王穿越大唐重整山河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仓库通明末,我在明末当知县三国:开局触发被动自爆系统哎!天道推着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