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何安排香菱在梦里写出了最好的一首诗?
香菱代表华夏子民,黛玉代表的是明朝的帝王,此处是作者朱三太子,他让香菱作吟月诗,就是作者在写华夏百姓解密红楼梦。
这里脂砚斋说过,这一段是作者为梦中之人做的一个梦,整部红楼梦则是为后世能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人做的一场大梦,而我们想真正的破解《红楼梦》,就需要先进入作者的梦里。
所以香菱只有进入梦里,破解出来的背面故事,才是真正的又好又有意趣,所以这首诗是香菱写的最好的一首。
在香菱自谓绝妙的第二首诗被否之后,李纨等人带香菱去参观了惜春画的大观园图,看了大观园图画之后,香菱终于又有新的领悟。
原文是:
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
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
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
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
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
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首联的意思是,云雾想要遮挡月亮的精华想来也是很难的,娟娟是形容姿态柔美的样子,常用于形容女子的,这样就把月亮比喻成了一个仙女了。
她的影子娟娟动人,她的心魄却自有一股寒意,表明了月亮也有一股不能言的苦楚。
在一片洁白的月色下,传来阵阵捣衣声,仿佛随着月光传向千里之外,半轮残月挂在天边,雄鸡报晓已是五更天,夜将要尽了。
江上披着绿蓑衣的人在秋夜中听到笛声,楼上穿着红袖衣衫的女子在夜里独自倚着栏杆。
真该问问嫦娥,为什么不让月亮永远圆满呢!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这句话就是在夸香菱,这次破解的不但好,而且解出来的红楼梦写作方法新巧有意趣。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说破解这本书虽然难,但是只要你是香菱一般的有心人,总是会解开其中的秘密的。
那么这首诗也是暗示了其中的秘密。
这首诗是香菱看过大观园的画以后,又进入梦中苦思冥想作出来的,所以这两个要素都是破解红楼梦的重要前提。
大观园是将整个明末天下浓缩,把它们缩小成一个园子,那么发生在这个园子里的事,也同样是天下大事的浓缩。
月亮在书中代表作者的故国大明的,“精华”指月亮的光辉,引申为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日月之精华,就是明朝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都在其中,想要完全掩盖是十分困难的。
香菱这次吟诵月亮,不再象前两首那样只一味地说月亮多么美好,而是将月亮拟人化,月亮变成了一个美人,就是她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方法。
《红楼梦》就是将自己的故国拟人化,变成了一个个金钗,在大观园中发生了故事,所以她是《金陵十二钗》。
元春是大明的拟人化,迎春是南明弘光朝廷的拟人化,探春是隆武朝廷的拟人化,惜春是永历朝廷的拟人化,书中角色也大多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拟成的。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砧敲是捣衣声,古诗中常象征思妇怀远或游子离愁。
千里白,月光洒遍千里,凸显空旷寂寥,用了这个词,说明香菱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眼下,而是开拓到千里之外,着眼于整个天下了。
这与黛玉前面要求不要学陆游随意作的那种诗,而要学王维、李白、杜甫相符合,而且此句“天下白”再次指向了白骨如山的惨痛结局。
半轮即残月,暗喻缺憾;五更残隐天将破晓,更显长夜孤寂。月暗指明,半轮暗喻国家不完整,山河破碎。
这两句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捣衣声、残月、鸡鸣等意象,渲染秋夜的清冷与深长,隐含思乡或怀人之情。
同时这些意向多是动态的,不再是静止不变,使内容更加丰富,诗中世界更加宽广悠远,说明她看懂了红楼梦中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宁荣二府和大观园。
颈联绿蓑与红袖对仗,暗示了对阵双方是明清。
同时笛声代表着游子羁旅之愁,夜倚栏的女子暗示思念丈夫或意中人,这联的意向对仗化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
这种化用手法非常高明,与《红楼梦》中常用的手法一样,说明香菱学会了其中的写法,化用前人诗里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此处就是思念“明月,”让读者去领悟她怀念的是故国大明。
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仰天长问,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美好团圆生活难以实现的无奈与疑问?
为何不能团圆呢?这句提问升华了主题,“博得”表明了这一问也是诗人付出巨大努力换来的。
香菱付出了无数的精力,挖心搜肝,甚至到了梦里还在想如何作出符合要求的诗,目的不仅仅是说明月亮如何美,而是要博得一个机会,那就是问一问月中仙子嫦娥,月亮为何不能一直圆下去。
不能一直团圆对应的就是为何会残缺不全,乃至消失,再联系月亮代表她的故国大明,那么她就是要问大明是如何灭亡的,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所以这才是作者写这本书真正的目的,香菱解密这本书,最终是要解出这些内容来,找到其中的答案,才算她真正的读懂了《红楼梦》。
那么“月中仙子”黛玉告诉她答案了吗?
从众人的反应来看,都夸她这首诗作得好,应该是很好了,但是作者黛玉并没有评价,其中的意味深长,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应该还有。
那么我们读到这里,是否能有更深的了解呢?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香菱作前两首诗的阶段,只简单的自己脑补谁隐射谁,只能把角色对应到某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理解角色的代表性,不去理解真正的背面细节、写书的真正的用意,不能从书中读懂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从而吸取教训,那就不能算是读懂了《红楼梦》。
香菱由于也还在书中,所以她不能直接明写她看懂的内容,如今我们不需要面对文字狱,其实可以作一首更明白的吟月诗:
《对月怀古》
秦时照霜冷,汉关凝露寒。
曾悬白玉阙,又照黄金鞍。
清辉洗甲胄,血泪浸河山。
嫦娥应指我,余影对镜看。
银汉垂天泄,金波涌广寒。
蟾蜍啮倩影,玉兔缚已关。
吴刚伐不尽,桂树青林攒。
人间多少恨,恨恨刺心肝。
遥忆咸阳道,烽烟接云端。
毅魄委荒草,明月照魂丹。
将军百战死,壮士无人还。
战袍凝血色,犹映月光斑。
可怜遗子泪,流尽白玉盘。
胡笳吹不尽,琵琶彻夜弹。
都作闺中怨,绿水又青山。
今宵梦昨月,儿女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