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队行进的速度还算快,出去时用了两个月,回来时一路疾行,才一个月便到了京城,时间减少了一半。
回到京城,胤礽被关进了自己的毓庆宫不得外出,门口全是康熙派过来看守的人,他被严加看守了起来。
太子出去前还是高高在上的储君,可回来后,却成了没有自由的阶下囚,巨大的反差让许多人都知道,京城里要变天了。
胤禛回到自己府里,拉着福晋仔细叮嘱,让她最近这段时间都关闭大门,若无必要尽量不要出门,省得出事。
而胤禟胤?胤祥三兄弟也是这样对自家福晋交代的,因为太子的事情,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京城里都不会太平,他们做不了什么,只能尽量躲着。
虽然说要关闭府门,减少与外人的来往,但胤禛也没闲着,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去了书房与自己的谋士商议着什么。
康熙接下来要干什么大家都猜的出来,而胤禛,他从半年前就在做一些关于未来的预知梦境,他已经提前知道二哥会被废,而现在,他的心在想着……
云意什么也没问,只做好一个贤内助该做的事情,把后宅打理好,不给他添麻烦。
京中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大家都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最近京城里犯事的人都少了许多。
终于,在胤礽被禁于毓庆宫的第三日,康熙在大朝会的时候,下达了那个废太子的旨意。
从一岁得封太子之位,胤礽在这个位置坐了三十多年,现在已经是个三十四岁的中年人了,却还只是个太子,没有登上那个位置。
哪个朝代有三十多年的太子啊,胤礽心里对康熙这个父亲,从敬仰钦慕到满怀怨气,多年的感情在这些年里逐渐消耗殆尽。
特别是胤禔这个对皇位虎视眈眈的人在前朝处处与自己作对,而父亲却不制止反而还隐隐有支持的动作,更让胤礽心凉。
在索额图离世之后,胤禔势大,开始压制胤礽,这才让这个满朝大臣称赞的太子,走上了不归路。
太子胤礽被废,与自己的妻妾子女一同被囚禁于毓庆宫内,不得外出也不得见人,康熙似乎没打算把这废太子一家挪去其他地方。
不管是梦境里的未来,还是谋士与自己商议的结果,又或者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反应,胤禛在众人都对废太子落井下石的时候,反而对康熙说起了二哥的好话。
胤禟胤?虽然不懂其中的意思,但他们也乖乖的跟着四哥,说了许多胤礽的好话,心里其实不这样想,但表面上这话说的很漂亮。
胤禔对此嗤之以鼻,老四就是一根筋,明明老二对他也不怎么样,这个时候了,竟然还在为他说好话,真是愚不可及。
胤禩低着头敛下眼里的讽刺,只觉得这四哥真是个聪明人啊,都这个时候了还能稳的住心态,没说二哥的不好。
其余一些不了解的大臣只觉得雍郡王确实是个纯善人,对废太子忠心耿耿啊。
但也有同胤禩一样聪明的人,能隐约猜出雍郡王的意思。
康熙面色阴沉着没说话,胤禛便一直跪着没起身,别人不知道他此时的心情如何,但他自己知道,其实没多紧张。
良久,康熙才缓缓开口,只说老四为人固执僵直不知变通,其余的事情是半点没提,然后就让他起身了。
胤禛知道,汗阿玛没怪罪自己,只轻描淡写的说了几句自己的不好,然后就揭过话头。
这也是让自己不要再继续说二哥的事情的意思,此事就到此为止,他没怪罪自己,但也不想听自己继续说什么。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胤禛也不是真的蠢人,只能佯装无奈的对着父亲道歉,然后住嘴,退到一旁。
带头的四哥都败下阵来,胤禟胤?这两个本来就不太情愿的,自然是赶紧起身,也闭嘴不说话了。
一时之间反对声停止,大家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至少在这个时候,表现的都是对这个旨意的赞成。
废太子的圣旨顺利下达,朝中局势风云变幻,大家都蠢蠢欲动,终于可以推荐自己支持的皇子上位。
没了太子,这朝政大事确实混乱了一阵,且局势也越来越紧张了。
少了中宫嫡出的太子,诸位皇子谁也不服谁,都对那个位置虎视眈眈,而下面的大臣见状开始站队押宝,事情便成了这样。
胤禛作为皇贵妃的养子,是除太子外身份最高的皇子之一,其中还有温僖贵妃所出的十阿哥胤?。
除此之外便就是妃位上的几个娘娘所出的阿哥身份高贵些,是继承大位的有力人选。
这里面又以与胤礽争斗多年,不占嫡但占了长子名分的胤禔最为厉害,这次能把太子拉下马来,他出的力最大。
胤禛虽然有那个想法,但也知道此时不宜太过张扬,低调行事才最稳妥。
且那个预知的梦境也显示了,高调张扬的火后果是什么。
废了太子之后,康熙并不是没有其他想法,他现在在观察,在思考,该选谁成为下一个继承人。
冷眼旁观着所有人的反应,胤禔最先被他排除,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本就是给老二找的磨刀石,万不能入选。
只是令康熙没想到的是,磨刀石太厉害,把老二给磨废了,而他这块太厉害的磨刀石,既没了用处,也失了父亲的心。
一路看下去,康熙对于每个儿子都能挑出些毛病出来,看来看去,竟然就只有胤禛最合适,也最合自己的心意。
可胤禛的身份,已故庶人乌雅氏之子,皇贵妃佟佳氏之养子,都是横亘在康熙心里的大问题,让他思考良久,犹豫许久,都下不了决定。
罢了罢了,康熙最后还是叹了口气,先看着吧,看看老四到底如何,能不能担得起这个位置。
且自己的身体还算健朗,一边看着老四,一边再瞧瞧其他未成年的儿子吧,若是有能担得起重担的,便培养起来,以后就是个合适的继承人了。
康熙这样想着,也是做两手准备,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