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到现在,从塞外到京城,一直都有大事发生,没有平静的时候。
距离太子被废才没过多久,皇长子胤禔心里认为康熙立嫡不成,必定立长,于是积极活动。
朝中响起了许多声音,都说国无太子,当尽早册立,且一力举荐皇长子也就是直郡王胤禔为新任太子。
明珠不建议这样的行为,却阻止不了自大的胤禔非要作死,只能眼睁睁看着直郡王为太子的呼声越来越大。
胤禔很显然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康熙本就因为太子被废而忌惮下面的儿子们,现在看见他这样上蹿下跳的行为之后,立即便宣布:胤禔秉性躁急、愚顽,不可立为皇太子。
眼见自己夺储无望,胤禔立刻便转头向康熙推荐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皇八子胤禩,还利令智昏地奏请康熙帝杀掉废太子胤礽。
不仅如此,他还说自己可以替父代劳,如果康熙下不了手,可以由他来动手。
这些话都使康熙认识到,如果胤禔和胤禩结成同党谋取帝位,后果将不堪设想,且老大这个儿子,已经在这些年的斗争中,与老二不死不休。
心痛的同时,康熙不得不行动,他必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不久,康熙又发现胤禔与一个会巫术的人有来往,企图用巫术镇魔胤礽,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终于有了借口,下令革除胤禔的直郡王王爵,严加幽禁。
只是不知道胤禔这使用巫术镇魇他人的罪名是否成立,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说有人在污蔑他。
这其中的真真假假,就只有康熙才知道里面的真相了。
皇长子胤禔失势以后,皇八子胤禩势力骤增,以往投靠直郡王的大臣,现在纷纷转投他门下。
胤禔身后的大部分大臣,除了明珠拉拢的人,其他几乎都是胤禩在维系关系。
以胤禔的脾气,就算有明珠在,他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支持者,这其中多亏了胤禩,靠着平易近人的温和气质,替胤禔笼络了不少人心。
历史上着名的八贤王胤禩,从小便精明能干,虽然依附在胤禔之下,但在胤禔倒台之后,立马就成了新的一股势力,在朝中党羽多,声势大,也有一定的威望。
胤禩非常积极的活动,想谋取太子位,但他是个精明之人,手段比较温和,没胤禔那么激进。
康熙发现了这个儿子的某些举动,也发现了他的狼子野心。
也是因为朝中的乱象,让康熙意识到,朝中没有太子作为定海神针确实不行,没有太子这个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诸位皇子的心都乱了。
但此时自己属意的继承人还未选出,为了朝政安稳,康熙不得不把老二放出来。
康熙四十八年的正月,康熙帝再下封太子的旨意,并昭告天下,复立二阿哥胤礽为太子,并把太子一家重新放了出来。
但被废过一次的胤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宠爱与威严,根本压不住底下蠢蠢欲动的弟弟们。
且康熙这个时候还近乎火上浇油般,给诸位皇子分封爵位。
胤祉从诚郡王变成了诚亲王,胤禛从雍郡王变成了雍亲王。
胤祺胤佑胤禩三人一样,都从多罗贝勒晋封,依次为恒亲王,淳亲王,廉亲王。
再往下的九贝勒十贝勒,也就是胤禟胤?两兄弟,一个是愉郡王,一个是敦郡王,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不学无术,康熙没给他们二人封亲王的爵位。
王爵到这里就晋封完毕,后面的十二阿哥,十三阿哥,十五阿哥都因为年纪的原因,只封了多罗贝勒的爵位。
这几个皇子都只得封贝勒的爵位,再后面的那些阿哥就更小了,都还在上书房读书,没到娶妻的年纪,自然也没有爵位可封。
太子复立之后,胤禛还是跟以前一样,跟着太子行事,做坚定的太子党,如同康熙从小对他的教导那样。
但他自己心里知道,他已经变了,对太子二哥失了从前的尊敬之心,对那个位置开始有不一样的想法。
胤禟胤?胤祥三兄弟是一直跟着四哥的,对于哥哥的改变自然很快察觉到,他们并没有多少惊讶,反而有种就该如此的感觉。
要他们说,那个位置最适合谁来坐,当然是四哥最合适,众兄弟里面,四哥对朝事是最认真最严谨的,也没有皇子阿哥高高在上的想法,反而最把老百姓放在心里。
二哥虽然从小就被汗阿玛教导,是公认的合格的储君,但以他近几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已经没了继承大位的资格与可能。
剩下的所有人里面,看来看去都是四哥最合适。
有这个想法,又得了几个弟弟的支持,胤禛只觉得心里暖洋洋的,也更加坚定了那个想法。
虽然复立的太子,但起了夺嫡心思的诸位阿哥们不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只是碍于现在有太子顶在前面,他们的动作便收敛了一些,没有之前那么嚣张。
胤禛还是那个方法,装成毫无夺嫡之心的样子,整日只做好自己的事情,下差之后便回府教养子女,闲时去寺庙与大师讨论佛法,去庄子上种地钓鱼,一派闲适休闲的样子。
别的皇子都尽量结交朝中大臣,胤禛却丝毫不结党营私,与大臣们私教很少。
且他那个正直古板的性子,不仅没结交大臣,反而还得罪了不少人。
雍亲王的这个样子,麻痹了所有人,也麻痹了。猜疑心最重的康熙,让他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
虽然如此,可大家要是真小看了胤禛,那就大错特错。
前世在德妃给自己拖后腿的情况下,胤禛都能凭借这个方法成功登顶大位。
现在没了德妃,没了讨厌鬼十四阿哥,还有皇贵妃佟佳氏在旁边助力,胤禛若是不成功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