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这么个感慨,不是王烨床上不行了,或者身体在走下坡路,而是人经历的事情多,自然的就长大了。
长大的最重要一个标志,就是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甚至还有些平庸。
嗯,虽然做了皇帝还这么说,有些矫情,但是这个国家太大,王烨对这个国家的掌控越来越弱,都是事实。
曾经王烨跟着宗泽读书的时候,卖弄过对“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认知。
然后···
然后就挨的可惨了。
当初王烨以为这话是唐太宗说的,结果坐实了不学无术的名声。
战国·荀子及其弟子《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当然,这种尴尬的事情不重要,只能说读书的时候,不够认真。
但是因为当时挨揍,所以王烨清晰的记得当年宗师有另一个教诲:
君是舟,说没就没,或是沉覆,或是燃为灰烬,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没有舟,水还是水,但是没有水,舟也就没了用。
影响深刻,如今想起来吗···
只剩怀念。
“师兄,在沧州过的如何?”王烨今日接待的是宗颖。
宗泽独子。
“百姓依旧困顿,愚兄惭愧,未能造福乡里。”宗颖道。
宗颖是真正的谦谦君子,不会粉饰自己的功劳,也不会弯弯绕绕,或者说是不想那么多弯弯绕绕。
“黄河几次泛滥于沧州,到底良田损毁,如今应该恢复了些吧。”王烨道。
“自河北不是前线边疆,农田便恢复不少,再加上部分区域改种水稻,如今倒是能吃上饭了。”
宗颖不由笑了笑,百姓能吃上饭,便已经算是盛世了。
虽然自己不能给百姓找来财路,但是以身作则,总是能把吏治往好了带带的,所以沧州在河北虽然不能评上等,但是也是中上。
“未来许多年,沧州应该都不会打仗,日子总是会慢慢好过的。”王烨道,“关于推行新的《婚姻法》,推行难度如何?”
两人饮宴,总是要说话的。两人是师兄弟,也是君臣,这话题自然聊的就是政务相关。
而这个问题,王烨自然也不止问一个宗颖。
“说不上好坏,有钱的还是想多娶几个,只是如今陛下把人命看的贵重,家中奴仆也非贱籍,也少了溺婴,多了诸多福利院,又有《法律》威慑人心,贫苦百姓,多少有机会娶妻生子了。”
一系列的作为,都是仁政,宗颖很是钦佩,比如这新的《婚姻法》。
王垚闹腾的厉害,这些事情,也是属于普世价值观的,好些真道德人士,也是真的就不娶妾室的。
所以鼓励一夫一妻的《齐国新婚姻法》便出炉了,其中还有关于和离,妇女权益保护,子女遗产继承等诸多内容,可以说,这个法律虽然强制性不是很强,但是导向性很强。
比如就有规定,基层官吏,优先录取只娶妻的···
在东亚文化圈,有钱的人,都想有权,所以这下来多少还是有些效果的。
实际除了《婚姻法》,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女性权益保护法》等诸多配套法律,一度让人怀疑,王烨就是个标准的法学家。
“指望这天下豪富都是师兄这般道德君子,明显不成,只能以法绳之,如此虽不能治本,多少能治标。”王烨道。
宗颖点点头,所谓家学渊源,不是说生下来看书比别人方便些,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也就那么些东西,而是一个父亲,不仅能教你读书,还能教你书外的道理,或者教你怎么读书。
再说的时髦一些,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可以教你认知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宗颖不觉得自己聪明,只记得父亲说过,道德自律固然好,但《法》守住的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愚兄依然觉得,法律只能束人心一时,道与德更重要些,还是要读书。”宗颖顿了顿,“当年陛下推广三年义务教育,我等愚昧,不识此间真意,如今来看,才是万世之法,人不学,不知礼,与野兽无异!”
王烨点点头,有锦衣卫在,自然也知道宗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就是执政的时候,遇到真刁民了。
“仓斌足,才能知礼节,能吃上饭,才能说其他的。”王烨道。
“陛下说的是,终归是农桑为本的。”
所以这聊天吧,也是执政理念的沟通,宗颖想的是教化万民,推行朝廷大政,而王烨提醒的是劝化农桑才是第一要务。
“土豆红薯推广的如何了?”
“如今已有数载,百姓也已接受,只是主粮依旧是麦与谷。”宗颖道,五谷的说法持续了那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是这片土地那么多年,检验选出来的结果。
土豆和红薯的产量高,但是没高的那种程度,它依然需要持续不断的选种培育,而且便是不说饮食习惯,认知和推广本身也需要时间。
如今这些新的作物,更多的是作为补充,比如田间地头,或是劣田,种着试试。
“慢慢推广便是,这事不急。”王烨道,“便是不久之前,我也在担心,咱们百姓安居之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土地不够用,然后这般土地政策便崩溃了,如此这天下恐怕又一次重蹈覆辙,动乱不休,师兄于地方执政数载,何以教我?”
这个问题有点难,宗颖想了好一会,方回道:“愚兄才浅,不敢言教,陛下既然问,只说一家之言语,若是后人败家,那便多挣些家底,如此也能多败些年,陛下以为呢?”
王烨哈哈一笑,虽然回答的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但是又莫名的有些暗爽。
是了,只要把地盘打的足够大,怕什么人口增长?
··· ···
自五月中旬与宗颖议政之后,王烨到底是稍稍放下了心中急切,哪怕襄阳还是进攻受阻,赵楷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也不着急上火了。
这世上虽然很多人不讲道理,但是世界运转,大体还是讲理的。
就像优币会驱逐劣币,良政会慢慢取代弊政,只要齐国治下百姓过的好,那偏安一隅的南宋,就早晚会被吞并,百姓是有腿的,从梁山时期,就是靠着利诱吸引百姓投山,然后成就如今的功业,以前能做,现在为何就不能做?
所以放下心事的王烨,做事就随心了一些。
有事启奏,没事披阅走账,得空厮混在后宫,可谓是工作生活两不误。
王烨在休息,但是齐国没有,各地土改,基层官吏选拔任用,稳步推进;
大军动处,依然是稳步不停,西域在开拓,蜀道越修越齐整,粮草越备越充足。长江沿岸的驻军虽然少了些,军寨却是多了的。
大踏步的安稳行进,到底不是王烨的做事风格,在安稳了小半年,秋收之后,王烨便又开始了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