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又称南郑。
楚汉争霸,刘邦被封汉王,治所就是汉中。
三国,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夏侯渊被斩定军山,曹操撤军,刘备进位汉中王。
明太祖洪武三年,汉中知府费震,重修汉中城垣,城高三丈,上宽一丈五尺,下宽二丈五尺,周长九里三分。
建有四门及城楼,东门朝阳门,南门望江门,西门振武门,北门拱辰门。
明武宗正德五年,在任汉中知府又以砖砌护城墙,同时,开凿护城河。河宽十丈,深一丈八尺,引山河、堰水、泾流灌入护城河。
至此,汉中城池兼备,壮美坚固,为成都天府之国屏障。
罗岱、党孟安、郭登先、塔天宝四员大将能如此自信,除了个人武力高强。
更重要的,是这十丈宽、深一丈八尺的护城河,实在是不可跨越的天险。
运土填河,三万兵马,日夜不止,一月都未必填得满。
另外,从成都进攻汉中,走的是金牛道,路上有两道雄关:葭萌关、剑门关,两座雄关,就像两把巨锁,死死锁住进入汉中的通道。
金牛道,全长一千二百多里。从成都出发,翻越剑门关,穿过明月峡栈道,最终抵达昭化,接下去,就是汉中城。
葭萌关位于剑门关以北约80里的嘉陵江与白龙江交汇处,扼守入汉中的水道。
两座雄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全蜀咽喉,川北锁钥”之称。
听着罗岱、党孟安、郭登先、塔天宝四员大将的雄壮之言,贺珍的信心,更足了。
贺珍提起一杆亮银枪,开口道:“诸位将军,崇祯御驾亲征,明军势大,咱得采取守势。”
“守,并非是明咱怂。”
“守,是因为咱们有剑门关和葭萌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葭萌可是经历过历史长河、数十番血战检验的。”
“再不济,咱烧了明月峡栈道,明军照样过不来。”
四员大将齐齐点头称是。
“罗岱。”
“末将在。”
“速率五千精兵,进驻剑门关,加强防守。封闭剑门,任何人,不许进,亦不许出,违令者杀无赦。”
“任何将士,不可出关迎敌,违令者,杀无赦!”
“末将遵令!”罗岱手提鬼头大刀,大声领命。
“党孟安。”
“末将在。”
“速率五千精兵,进驻葭萌关,加强防守。封闭关门,任何人,不许进,亦不许出,违令者,杀无赦。”
“任何将士,不可出关迎敌,违令者,杀无赦!”
“末将遵令!”党孟安提一根狼牙铁棒,也大声领命。
“郭登先、塔天宝。”
“末将在。”
“汉中城,立即实行宵禁之策,谨防城内细作。”
“各处兵马,立即集结。城外扎营,每日训练。随时准备支援剑门关、葭萌关。”
“末将遵令!”郭登先提起斩马刀,塔天宝手提黑铁双锏,大声领命。
……
半个月后,秦良玉统帅先锋大军,终于抵达剑门关。
剑门关下,秦良玉、李忠、戚元辅、戚元弼、杨之明、高跻泰、冉奇镳、秦翼明、秦佐明、秦祚明……一众大将,抬头看着高耸入云的关门,都陷入了沉思。
只见那剑门关,两侧峭壁,如刀削斧劈般、光滑直立。
中间只有一线天,一座关城死死卡在中间,严丝合缝,不留一点缝隙。仿佛是老天爷,为守护汉中、守护天府之国,特意竖起的天然屏障。
关门之上,箭楼林立,红色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透出一股肃杀之气。
城墙上,密密麻麻的士兵,严阵以待,刀枪如林,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喵……”
突然,一只狸猫,受大军惊扰,惊慌跳跃间,竟从左边峭壁滑落。
砰……的一声,摔碎成肉泥。
众将士,一时惊悚!
李忠将军缓缓开口:“忠贞侯,此关易守难攻。强攻,怕是伤亡惨重,必受陛下责罚。”
“末将听说,剑门关向北,还有一道葭萌关,要比这剑门关平缓得多。”
“不若,先佯攻剑门关。暗中派出一只兵马,绕道葭萌关,猛攻葭萌关,回头前后夹击,定可拿下剑门关,打通入汉中的通道。”
天全招讨副使杨之明摇摇头:“李将军,葭萌关虽然稍平缓,但其临着嘉陵江,道路更狭窄,山路更崎岖,攻击难度,并不比剑门关低。即使攻下,也不利大军前进。”
“兵贵神速,末将建议,派人寻访采药者,寻山间小路,绕道背后,予以偷袭。”
“忠贞侯,末将请命,率一百白杆兵,从右侧山林,翻上崖顶,偷袭剑门关。”秦良玉的侄儿秦翼明,手提白杆枪,大声请命。
白杆兵,可是爬山越涧、翻山越岭的好手。
白杆枪,采用白蜡木制作,质地坚韧,不易折断。
白杆枪枪头之下,配有铁钩,刺、勾均可,如钩镰枪。枪尾,装有铁环,可予敌重击。
两枪相连,钩、环相接,无穷无尽,可变身为超长的绳索。从山顶、直达山脚,从崖顶直达地面。
“忠贞侯,末将请命,率一百白杆兵,从左侧山林,翻上崖顶,偷袭剑门关。”另一侄儿秦佐明,也手提白杆枪,大声请命。
“忠贞侯,末将请命,率一百酉阳兵,跟随白杆兵,翻上崖顶,偷袭剑门关。”酉阳宣慰使冉奇镳提一杆钩镰枪,也大声请命。
酉阳兵一向与白杆兵齐名,他们除了钩镰枪刺杀凶猛,还人手一支药弩、一把苗刀、身着藤甲,攻防兼备,最适合山地作战、奔袭作战。
“忠贞侯,末将请命,率三千天全兵,佯攻葭萌关,吸引贼军兵力。”不同意攻打葭萌关的天全招讨副使杨之明,此时却请命佯攻葭萌关,为疑兵。
“忠贞侯,末将请命,率神机营燧发枪抢手,猛攻剑门关,吸引关上贼军兵力。为几位将军爬山,提供火力掩护。”戚元弼提起镔铁长枪,也大声请命。
......
七十岁女将军秦良玉,看着嗷嗷请战的众将,心中已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