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外历史,无论何种形态的国家,其执政集团制度、作风的好与坏,是衡量国运长短的重要指标。制度作风好了,人民安居、国家稳定,盛世就会出现;制度作风败坏,民心离散、民怨沸腾,乱世必然来临!
大唐发展到了文宗一代,已经如百死之虫,生命虽还一息尚存,但建国初期那种勃发的朝气早已消逝。法制纲纪荡然不存,社会风气严重败坏,内外秩序混乱无序。至于遍布各地的藩镇军府,更是把律法当成摆设,主帅贪虐部属,部属杀害主帅的事成了家常便饭。
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诏威逼成都,朝廷诏令邻近军府派兵增援。
前宰相、兴元节度使李绛——亦称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梁州,今陕西汉中——紧急征募了千余新兵奔赴西川,还没赶到南诏退兵离去。李绛依令撤军,草草结束了这次入川之行。
依照唐制,各藩镇兵员都有固定数额,战争状态一旦解除,临时募集的新兵就需复员回家。
进入中唐后,这些制度在藩镇中形同虚设很少有人遵从,节度使们明里暗里的扩大所辖军队数量,以期增强与朝廷对抗的资本。可宰相出身的李绛一向忠于朝廷,当然不会这样做。
于是,他集结起所有新兵,当众宣布朝廷旨令,将他们遣散并发放了路费。
中、晚唐时期由于战乱频仍,致使民间百业凋敝、农田大量荒芜,当兵领饷还能混上一口饭吃,无疑是份热门营生。新兵们自然不愿走,一个个耷拉着脑袋,闷闷不乐去找监军杨叔元辞行。
杨叔元本就与李绛不和,原因是李绛从不搭理他这个监军!
李绛曾是宪宗时期的宰相,在任期间就以削弱藩镇、剪除阉党为己任,辅佐宪宗实现了元和中兴。后来宪宗志得意满,重用奸臣皇甫镈,李绛受到排挤打压,才被免除相位调离朝廷。
可想而知,以李绛的人品与抱负,怎肯向一个太监低头示好。杨叔和早就对此怀恨在心并伺机报复,只不过碍于李绛名望,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而已。
面对着一众牢骚满腹的新兵,他邪念横生杀心顿起。诬陷李绛克扣了他们的钱粮,没按朝廷定额发放路费。这些人本就不想走,听到杨叔和这些带节奏的言词立刻怒火中烧,鼓噪着抢夺了库中武器,冲进帅府。
李绛此时正与他的幕僚聚餐毫无防备,得知兵变的消息共同逃往北城,登上城墙拒守。
有人要将李绛用绳索缒出城外,李绛却说:“我是主帅不能走,你们赶紧走!”
随即让身边幕僚赵存约等人抓紧离开,赵存约说:“我深受明公大恩,怎可苟且偷生。”
于是幕僚们以及少数亲兵把李绛护起来,拼命与乱兵搏杀,无奈寡不敌众全部悲壮战死,乱兵们接着又屠灭了李绛全家,可怜一代名臣竟被宵小所害!
太和四年(830年)二月十三日,杨叔元奏报朝廷,诬告李绛贪污士卒钱粮,引发兵变致死。
二月十五日,文宗任命尚书右丞温造为兴元节度使,前往调查此事,并给予他调动周边军队,便宜行事的权力。
温造是开国名臣温大雅的五世孙,曾为徐泗节度使张建封麾下幕僚,虽是文臣却胆气过人。他深知以李绛的人品操守,断不会做出克扣钱粮的腌臜事,这里定有文章!
三月四日,温造抵达梁州近郊褒城县(古县名,位今汉中西北大钟寺),遇到了从西川战场撤回的兴元将领卫志忠。向其通报了李绛遇害的消息,并转告了朝廷态度,两人随即秘密定下了平乱措施。
他们将所率军队分成两路悄然入城,立即封锁了城内所有进出路口。第二天,温造正式上任进入帅府办公,例行宴请军府将士。
温造漫不经心地说:“我想再问问那些新兵的意见,看看他们是走是留,请将他们召集到这里。”
这些人自从杀害了李绛及其家人,以为法不责众,加之又有监军撑腰,居然个个悠然自得的住在军营。收到召集令,他们想也不想,浑不吝地前往帅府听宣。
温造客客气气的请他们入座,按军令行酒。卫志忠则趁他们喝得尽兴,暗中带人将他们团团围住,暴喝一声:“杀!”伏兵手起刀落,八百多新兵当即身首异处。
这突然而来的血腥一幕把监军杨叔元直接吓傻,哆嗦着跪倒在温造面前,抱着温造靴子苦苦哀求饶他一条贱命,温造令人将他关入狱中等候处理。
温造又让人找出参与杀害李绛的士卒尸体,将其剁成烂泥,然后用百首祭奠李绛,三十首祭奠殁于此事的李绛家人、幕僚,随后把这些乱兵尸体扔进汉江喂鱼。
杨叔元则被流放康州(广东德庆县),免于一死。
这件事就这样平息下来,不管怎么说朝廷毕竟做出了姿态,李绛若是泉下有知也可瞑目!
没过多久,卢龙军又出事了!
太和五年(831年)正月,卢龙(治所位北京,辖北京、怀来、天津等地)节度使李载义正在球场后院宴请朝廷使者,副兵马使杨志诚突然纠集同党作乱,慌乱中李载义带着儿子李正元逃奔易州。杨志诚杀掉了不听令于他的莫州(河北任丘)刺史张庆初,在士卒拥护下擅领卢龙军政。
文宗与众宰相商量处置办法,牛僧儒说:“范阳(卢龙亦称范阳、幽州)自安史之乱后就没有归属过国家,当初刘总虽将范阳献给国家,朝廷为此花费了八十余万缗,而今却仍是一无所获。照此来看,不论杨志诚得到范阳,还是李载义得到范阳都是一个道理。我们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他尽好防御北边的义务,无须计较他对朝廷是否顺从!”
文宗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好如此,便采纳了牛僧儒的意见,承认杨志诚为范阳节度使。
李载义父子从易州辗转来到长安,文宗觉得李载义在征讨沧景之乱中出力良多,带兵率先攻破沧州方才逼得李同捷投降;本人是皇亲对朝廷又非常恭顺,不做点什么委实内心有愧。便加封李载义为太保,兼同平章事。不久,又将其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又调整为河中(治山西永济)节度使。
三年后,即太和八年(834年)十月,范阳再次兵变。
杨志诚被兵马使史元忠驱逐出境,同李载义一样仓皇逃往京城,途经太原时被李载义所获。李载义先是亲自将他打个半死,后又拔出刀来准备杀掉他,被幕僚抱住反复劝解方才罢手,但仍处死了杨志诚的妻子及随行将士。
后来史元忠从杨志诚住所搜出了只有皇帝才能穿着的衮衣,以及其它僭越名位的器物,上报给了朝廷。杨志诚遂被贬往岭南,赐死途中。
司马光就此发表评论:“天子统御万国,理应褒奖善行贬黜邪恶,抑制豪强扶助微弱,安抚顺民惩罚背叛,禁止暴行诛除乱党,如此方能达成《诗经》所倡‘勉勉我王,纲纪四方’的目标。”
“李载义作为主政一方的藩镇节帅,有功于国,无罪被部下杨志诚驱逐,这是天子必须要施加惩治的大事。文宗却不但不予责问,反将土地封赐给他,这是对悖逆行为的认可。如果形成常例,天子虽然高高在上,又能有什么用处!国家拥有藩镇,难道只是为了贪取他们的赋税!”
“至于牛僧儒所说,不过是姑息养奸而已,哪像是宰相辅佐天子的应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