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有意对大理国用兵,这件事对大理国内已经隐瞒不住了。
毕竟广西、四川两行省边境不断增兵,朝廷不断调度粮草物资,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是无法瞒得过高量成的眼线的。
作为大理国的实际执政者,高量成对于中原朝廷是抱有一种幻想的。
赵佶宣和元年,大理国三十七部蛮第二次造反暴动,彼时高氏内部又出现了内讧,最危急的时候,高氏的老巢鄯阐府都被攻破了,那时刚刚在高氏内部吃鸡大赛继承相国之位的高量成,在内忧外患之下,就曾经与段正严商议,不如干脆内附大宋得了。
实在是大理国内部三十七部蛮的叛乱就没有停止过,这样的烂摊子甩给大宋也不错。
赵佶并没有接过大理国内附的请求,而是继续承认了段正严以及高量成现有的地位,这让高量成对赵佶充满了感激。
因为随后高量成就强行大致平定了内部的叛乱,当初赵佶父子光速投降、新汉取代赵宋成立后,高量成还颇有些惋惜的,觉得赵佶当真是个好人,却没有落得好下场。
那时候高量成从未想过要打着为宗主国复仇的旗号对抗新汉,毕竟大理国内部自顾不暇,于是仍旧老老实实地按照惯例派遣使者入东京城朝贡,与新汉再次定下了宗藩关系。
王伦要优先平定北方,故而对大理国、大越李朝的态度相对很是宽容,仍旧继承了赵佶时代对这些藩属国的册封和认可。
朝廷先北后南的政策下,岭南在开海的大趋势下也得到快速发展,虽然大理国隔壁的几个行省内剿匪战事不断,但从未延及大理国内,这让高量成也产生了一种错觉。
那就是王伦大概还是会遵照前宋太祖赵匡胤的制度,不会对大理国发起进攻。
十余年的和平,让这种错觉加深,而且两国从未断绝过使者互派和往来,除了限制西北马流入大理国外,新汉对大理国的态度与前宋几乎是一模一样。
去年朝廷各地驻军大轮换,高量成只是担忧了一阵子,很快就抛之脑后,因为这样的军事调动从前宋到如今是再常见不过了。
由于本朝不同于前宋,格外重视各种情报的保密工作,高量成对汉军内部的许多制度并不十分了解,他并没有意识到,卢俊义坐镇广西意味着什么。
于是洪武十五年元宵节过后,广西、四川两行省的汉军开始频繁调动,不断向边境集结,高量成终于察觉到了不对劲。
先前广西、四川二行省内部剿匪时,为了避免引发藩属友邦惊诧,地方官员总是会按照朝廷指令,及时通报,以免大理国发生过激行为。
高量成没有等到广西官员的通知,便主动派人前往询问,人倒是安全被送了回来,但什么消息都没有探得,广西兵反而第一次越过了边境,闯入了特磨道,兵锋直指最宁镇。
这个时候傻子都清楚汉军是要干什么了,高量成迅速意识到,这是中原朝廷要对大理国动手了。
他连忙召开国内军政会议,商议对策,段正严这个傀儡虚君难得发言,认为其中或有误会,应该一面派出使者前往沟通,一面派大军阻拦。
这个发言中规中矩,但高量成总觉得怪怪的,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由于汉军在广西行省方向的进攻路线,表面上看是向着自杞国而去的,但自杞国与大理国不对付,却是中原王朝认可的羁縻州,没听过自杞国闹事啊!
高量成商议后,决定就遵照段正严的建议,继续选派使者询问,同时调动兵力前往最宁镇方向增援。
只是大理国内的诸多大族,杨氏没有任何表示,对此高量成也能够理解,毕竟杨氏此前就一直受高氏打压,二者虽然敌对,同时也彼此联姻,这也算是大理国内的政治特色了。
赵氏表示自家实力有限,前次三十七部蛮造反同样损失惨重,希望前往建昌府招募蛮兵,以为相国之助力。
赵氏、杨氏都属于高氏在国内政坛上的对手,这两家不合作,甚至是在高量成意料之中的,不过赵氏还是表达了起码的愿意合作的态度,这让高量成多少放下心来。
对于汉军的突然出兵,段正严的情绪相当复杂,实际上前次王伦派汪藻为使者前来大理国,段正严被说动,主动奉密表请求内附后,他又开始左右摇摆了起来。
毕竟大理国被前宋视为外藩,不同于自杞国那样的内藩,名义上大理国也是个大国,他毕竟是王族,尽管没有什么权力,但这个名头他也有些舍不得啊!
所以段正严就此陷入了非常矛盾的心态当中,时而后悔被汪藻蛊惑,时而又期盼汉军早日到来。
现在汉军终于发兵了,段正严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选择,想到王伦善待赵佶父子、善待西夏王族后裔、善待高丽王族宗室,他就明白自己该如何做了。
段正严并没有将私下里向王伦求情的事情说给任何人,他不相信高氏,同样也不相信杨、赵、郑等世家官员,甚至他勉强拉拢的几个亲信,段正严从未表露过任何心迹。
高量成派出的第二批使者被卢俊义直接扣留,在自杞国部落派出的向导、汉军自己的向导引导下,卢俊义派出了骑兵为先锋,最先进入了最宁镇。
最宁镇东部,是大理国三十七部蛮中维摩部的势力范围,汉军派出了与维摩部熟识的商人,与维摩部头领谈判,借道杀向了石城郡。
大理国内部的势力分布,是以鄯阐、威楚、统矢三府,再加上羊苴咩城为中心,三十七部蛮就环绕分布在四周,又笼统地分为白蛮和乌蛮。
所以三十七部蛮就可以视为大理国的外层屏障,还要忍受国内贵族的压榨,在索要了一笔钱粮后,维摩部放开了北部的山林为通道,允许汉军以每批次不超过五千规模通行。
战火被卢俊义迅速引向了石城郡,在这里,汉军第一次打出了口号,以“大理属国臣子侵夺国王之权”为名义,以 “为三十七部蛮主持公道”为名义,向石城郡南部的陆良城发起了进攻。
华夏自古讲究师出有名,而如何挑选一个堂堂正正的口号为名义,中原王朝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