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全国兵权的宦官,凌烟阁功臣被他欺辱,皇帝也要敬他三分#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历经三朝的恶毒宦官,依靠对时局的精准把控,权倾朝野,文武百官无一敢与之对立。他也是唐朝神策军的最高统领,凭借手中的兵权将两朝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宦官中的代表性人物——于朝恩。
于朝恩出生于722年,泸州泸川人,即今天的四川泸县。关于他的家世背景没有太多记载,只知其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天宝元年净身入宫。
755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策划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多次听信小人谗言,战事不利,最后只能与众人西逃避难,其中就包括太子李亨和于朝恩。逃难途中,禁卫军突然在马嵬坡兵变,李亨在此之后脱离玄宗北上。
于朝恩看清形势后选择随行侍奉,成为了李亨的极少数跟随者之一。
李亨离开后,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抵御安史叛军,同时在灵武自行即位。
玄宗不情愿地被遥尊为太上皇,事实证明于朝恩站对了队伍。通过对李亨的鞍前马后,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护驾功臣,并且被收为神策军的统领。
神策军原本是唐朝西北的戍边军队,但在于朝恩的统领之下,这支军队逐渐成为了宦官横行的重要支柱。此时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已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谋害,独卫成为了大燕皇帝。
郭子仪等9位唐朝节度使于758年奉命出兵讨伐安庆绪,被60万大军围困于邺城。
虽然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名将,但只能管理自己所属的军队,真正统管全军的则是宦官于朝恩。
被围困的安庆绪向安史之乱的另一位发起者史思明求援,史思明虽打算出兵,但面对唐朝大军也无能为力。
可于朝恩竟然依仗手中的权力自作主张,决定以重兵强攻邺城,结果久攻不下,粮草被严重消耗,这便给了史思明可乘之机。他开始频繁派出小队骚扰唐军的粮道,使其无法及时进攻,继而导致唐军军心大乱。
更为不利的是,唐军又连日遇到狂风天气,整个天空飞沙走石,原本已经动摇的军心瞬间溃散,唐军只能仓皇逃窜,途中还发生了踩踏事件,损失极为惨重。史思明则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进入邺城,并且直接解决了安庆绪,夺取了大燕皇位。
唐军这次失利的首要责任人明显是宦官于朝恩,但他却依仗肃宗的信任极力辩解,还把所犯之祸安到了郭子仪的身上,甚至还诬陷他是弃军逃家,结果这位凌烟阁功臣直接被剥夺了兵权。
762年,肃宗李亨和他老爹唐玄宗一并驾崩,失去了李亨撑腰的于朝恩开始老实起来,并在暗中观察虚实。此时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拥立了李豫为帝。
但随着李辅国手中的权力越发壮大,代宗李豫开始畏惧,并在程元振的帮助下削除了李辅国的全部权力。
可是朝纲依旧很乱,因为大权又转移到了程元振的手中。吐蕃等国在后来不断袭扰大唐,手握重权的程元振却迟迟不肯发兵,从而导致长安沦陷,代宗等人被迫逃至华阴。
而窥视已久的于朝恩却又在此时抓住了机会,随即率领神策军前来救驾,并且奇迹般地收复了长安。
他的这一波操作让代宗大为感动,不仅得到了无数的钱财赏赐,还被授予了各种官职,神策军也被扩充至十万之众。
正是如此,权倾朝野的于朝恩更加专横跋扈,祸害无辜之举数不胜数。他还因为痛恨郭子仪刨了他的祖坟,而郭大将却无可奈何。
代宗对于他的这些行为并未制止,便使得于朝恩更加放纵,甚至已经到了忘乎自我的程度。
直到他开始干预朝政,才引来了代宗的不满。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宰相大臣为与其商议并决定了一些正事,结果他在代宗面前大声呵斥:“如此重要的天下大事为何不获得我的同意?”就是这句话让代宗忘记了于朝恩的救驾之恩,反感之心顿然而生。
于朝恩有个儿子叫于令辉,虽然也在朝中任职,但官位不高。有一次他不小心被朝中大臣碰了一下手臂,便向于朝恩告状,说有朝中大臣故意欺压于他。于朝恩听后大怒,当即找到代宗,要求把儿子升为三品以上的官员。
结果还没等皇帝开口,他便让负责此事的官员送来了三品官服,这让代宗十分尴尬和不爽。
自己一个皇帝,却要听从一个宦官之言,可他忌惮于朝恩手中的兵权,也只能强装笑颜。老谋深算的宰相元载窥探到了代宗的心思,便伺机进言,表示愿意帮助皇帝铲除于朝恩。
最后经过一场谋划,代宗准备宴请百官,并将于朝恩与其同党分开宴请。结果于朝恩刚到地方就被埋伏的武士杀死于殿中。
代宗为了避免其党羽带领神策军反叛,便封锁了于朝恩的死讯,同时以升任其党羽的官位来稳定军心。于朝恩历经两朝恩宠,其势力至此土崩瓦解。
不过,作为唐朝宦官弄权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破坏力却远不止于此,为唐朝之后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立军、削军等行为如同儿戏,最终成为了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监还能有儿子?”
——“义子吧,或者是入宫之前有儿子,然后才切的。”
【多次车裂却依旧未死,号称可以与项羽比肩的猛将,在历史中到底有多猛#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被后人称为五代时期的第一猛将,不过,他是否真的可与项羽齐名呢?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唐末名将李存孝。在真正的历史中,他到底如何?他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勇猛无敌,战绩傲人?
传说在山西大同和朔州一带的一个村庄里,曾矗立着一尊将军石像,村中人都称其为星宿下凡。
一天,一位姓何的采花姑娘经过此地,将手中的花篮顺手一抛,花篮不偏不倚地套在了石像身上。结果这位姑娘在未婚的情况下有了身孕。
她虽然对村民们一再解释自己是清白的,但却无人相信。村民们指责她伤风败俗,她只能挺着肚子孤苦伶仃地生活着。
这个孩子天生神力,姑娘曾带着4岁的他来到那尊石像面前认爹。这孩子一听自己的亲爹竟然是块石头,怒气之下一拳击碎了石像。何姑娘立即逼他起敬鬼神,思过反省,并给他起名为安静思,以此为戒。
安静思10岁那年,在山中放羊时,迫于恶虎的威胁,他虽然年少,但并不惧怕,仅用一拳便将恶虎放倒在地。这时正有一人路过此地,见此情景,便将他收为义子。
此人便是唐末时期的晋王李克用。安静思至此改名为李存孝,并跟随李克用四处征战,屡立奇功,民间称其为“十三太保”。当然,这只是一则传说故事,在正史中并未对李存孝的身世有过记载。
只知其出生于858年,汾州静乐(今山西灵丘县)人。其幼年时在兵乱之中被李克用俘获,后因不错的表现成为了李克用的义子,并改名为李存孝。
李存孝成年以后,善于骑射,武艺绝伦。889年,李克用向昭义镇节度使孟方立出兵,准备夺取邢、洺、磁三州。李存孝作为先锋,一举建功,全部击破敌军,并且活捉了敌方主将马盖。
孟方立窘迫自杀。890年,朱温兵变,恢复朝廷。朱温派出骁将葛从周和朱崇节进攻潞州,并新任命京兆尹孙揆为昭义节度使,赶赴泽州上任。
不过泽州是晋王李克用的地盘,孙揆出任节度使也只是朱温夺取泽州的一个借口。于是朱温派出3000骑兵护送孙揆,同时还让其骁将邓继筠带兵攻打泽州。
李存孝得到情报后,立即率领300精兵埋伏于险要地势,轻松擒获了孙揆,随后又统领5000骑兵驰援泽州,生擒邓继筠。他紧接着转战潞州,正在聚首的葛从周和朱崇节一听是李存孝,直接弃战逃跑。
禁军不战而胜,占据潞州。李存孝虽然在此战中的功劳最大,但李克用却让其他将领成为了昭义节度使,李存孝仅获得了一个汾州刺史。因此,他开始对李克用产生不满。
尽管如此,他在之后的战事中依然尽心尽力,只是他与义兄弟李存信相互猜疑、记恨,导致了李存孝和李克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92年,李克用向成德节度使王镕和卢龙节度使李匡威的10万联军发动攻击,任命其义子李存质协助李存孝一同作战。
结果二人因为之间的关系而逗留不前。李克用只好愤怒地改派他人。李存信之后又对李克用进谗言,说李存孝已有疑心。
李存孝心里不安,便暗中联系朱温,愿意献出泽州和邢州作为条件归顺朝廷,并且请求担任节度使攻打李克用。
唐昭宗同意了。李克用知道之后大怒,于893年7月出兵讨伐李存孝,让李存信在邢州龙冈县的琉璃陂驻扎。李存孝随即夜袭李存信军营,使其军大乱。
李克用于是带兵围困李存孝所镇守的城池,挖掘深沟断绝其对外联系,但被李存孝出兵冲击,无法成功。
曾经投靠于李存孝的袁奉滔在此时给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李克用即使挖了深沟,也不会驻守于此,而是让部下留守,自己退却。而这些人就不足以畏惧其深沟,根本无路。
李存孝于是不再阻止进军八界。结果在后来不能出城半步,导致军粮断绝,只能投降。
李存孝曾向李克用表明自己之所以叛变,完全是遭受李存信的诬陷。
李克用清楚后也想网开一面。只要有大臣向李克用求情,他便可以顺着台阶放了李存孝。可是李存孝的功绩早已被众人嫉妒,无人为其求情。最终,他以叛党之罪被实施车裂之刑。
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铁枪王彦章作为朱温手下的第一猛将,与李存孝对战时却不能熬过两个回合。
当他每一次冲锋陷阵时,其勇猛势不可挡,敌军听闻名声就闻风丧胆,这便有了“犟不过你”的说法。
关于他被处以车裂之刑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他天生神力,当五匹马狂奔时却没能将李存孝撕裂。
李存信以为马力不够,便换马重来。就这样来回五六次,李存孝依然没死,但强力的拉扯却让他痛苦不堪。
最后,他乞求李存信断其四肢筋骨,方才成功。后人根据民间故事将其形象剪成窗花贴在门窗之上,用以镇宅驱邪。
根据正史来看,李存孝被称为五代时期的第一猛将,是有被演义小说夸大的成分。他固然勇猛,但还不能与项羽并列。
而论战绩,我们前两期视频讲过李克用的亲儿子李存勖和其义子李嗣源,他们的作战记录均在李存孝之上。
如果说他是唐末名将,肯定实至名归。但是称其为五代第一猛将,显然不能名列其中。
——“没啥好说的,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最猛的,王彦章在他手上走不了几个回合的。”
——“冉闵武力值也很猛的,他两感觉有一拼。”
——“不是,冉闵和他也不是一个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