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不明白,为何张居正拉住他劝阻陛下,不过,也就是张居正的这一拉,让海瑞没有当着这么多朝廷重臣的面前,再去质问皇帝……
张居正是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别的臣子劝阻,是就事论事,谁敢啥事都往皇帝身上扯啊……
可海瑞上来就是人身攻击,不从事情的角度出发,直接提升到道德层次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在张居正看来,皇帝虽然接受能力强,但终究是扛不住海瑞站在道德至高点的批判………年轻,充满活力,也代表着火气大……
而张居正的这个动作。
坐在龙椅上的朱翊钧也是尽收眼底,看到海瑞没有说话,不由暗松了一口气……他还真的怕海瑞此时出来说话,这个时候,朱翊钧都有些后悔将海瑞也叫过来议事了。
等到诸多臣子从乾清宫中离开后,还是在谈论着这件事情。
此时,大明朝可没有建立起严格得保密制度。
这么多大臣知道之后,不出两日,不管是官员,还是禁军,京师三大营,都知道了蒙古又要大举来犯的事情了。
战争呢。
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经历过的痛苦不堪,期盼着早些结束,未经历的有很多人,还多少有些向往……
特别是在京师三大营的军队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老兵们得知这个消息,摇头叹息,做梦都能想起,他在战争之中,见到得那些鲜血,尸体,以及死在战争中老友得模样,看着身边那些每日,训练越发上心,斗志越发昂扬的年轻面孔,只是用着自己能够听到的语气说了一句:“十几年前,我也是这个样子啊……”
年轻的士兵,想着建功立业,在战争中,获取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
……………………
广宁城内,总兵府中茶香袅袅。
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身着一袭玄色便袍,闲适地靠坐在椅上,手中轻摇茶盏。
副总兵麻锦也坐在一旁。
此时的麻锦常驻沈阳,而李成梁部内迁到了广宁。
麻锦一袭藏青劲装,身姿挺拔,面容沉稳,此时正微微前倾身子,认真聆听着李成梁的话。
“沈阳如今局势虽暂稳,女真人虽然臣服,但每年的清扫不服我大明的,还是要继续的……”李成梁微微皱眉,轻抿一口茶后缓缓说道。
麻锦点头,目光坚定:“大人所言极是,卑职在沈阳亦时刻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二人正说着,门外亲兵来报:“大人,戚继光将军派人前来送信。”
李成梁微微颔首,示意将人带进来。
不一会儿,一名亲兵疾步走入厅中,单膝跪地,呈上一份文书。
李成梁接过,而后开口道:“一路辛苦,你先下去休息,明日,回信我会转给你的。”
“是,将军……”戚继光的亲兵行了一礼后,便跟着李成梁的亲兵走了下去。
而等着他们走了之后,李成梁打开书信,随意浏览了一番,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轻视之色,嘴角微微上扬,似是对信中的内容不以为意。
他将文书递给麻锦,笑着说道:“这静海侯,真是操心的命啊。我与那蒙古人周旋多年,打过的仗,不比他少……两个部落联合又能怎样?不过是些老手段罢了,还劳烦他亲自写信过来……”
麻锦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些许尴尬之色,斟酌着说道:“大人,靖海侯既然书信来了,我们还是得重视些,不可轻敌。”
李成梁只是笑笑,未再多言……
就在这时,门外又传来一阵脚步声,一名亲兵匆匆走进来,禀报道:“大人,大公子的亲兵来了,有书信呈上。”
李成梁一听是儿子李如松的亲兵,眼中顿时一亮,坐直了身子,连忙说道:“快让人进来。”
而后,李如松的亲兵到了堂上。
这次李成梁亲自起身迎接,在亲兵行礼之时,一把拉着,笑着说道:“你是我儿在军中的兄弟手足,也该叫我一声世伯,来到这里,不要多礼。”
李成梁这个级别,又充满傲气的将领,在对待他儿子亲兵的时候,却能这般放下身段,也是难得。
“将军,卑职只是李将军的马前卒,不敢……”
李成梁笑着摆了摆手,不让这亲兵在多言,随后,伸出手去,那亲兵看到,赶忙将书信恭敬地放在了李成梁地手上。
“在这里玩上几日,广宁城可比蓟门那里热闹地多,我差人陪你,好好地玩玩……”
“将军,卑职还要早些回去复命。”
“不用急,你们将军那里,我在回信之中会有解释。”说着,他对自己地亲兵说道:“带着这个小兄弟去找李千总,让他好生安排,若是怠慢了,可要挨鞭子的。”
“是,将军。”亲兵得命,便将李如松派遣来送信的人给带了下去。
等到二人离开之后,李成梁迫不及待展开书信,内容跟戚继光写的几乎差不多,但他的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眼神中满是自豪。
他轻轻拍了拍桌子,赞叹道:“看我这儿子,真有大将之风!信中不仅分析了局势,还给出了应对之策,颇有我当年的风范啊……”
麻锦微微一愣,凑过去看了看信的内容,笑着说道:“将门虎子,英武不凡,有如此见解,将来必成大器……”
李成梁满脸骄傲,而后,还真的重视起来了,他急令各地将领返回广宁城,安排部署……
李成梁多子,他也最欢喜这个大儿子,作战勇猛,善统兵,在他的计划中,自己在大明朝挣来一个侯爵,便心满意足,而他的大儿子,便能在继承侯爵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成为大明朝的国公,真正的光耀门第。
李成梁从来不害怕战胜,甚至没事的时候,还想着挑点事情……
………………
北京城内。
皇帝陛下下了旨意后,并未尘埃落定。
海瑞还是上奏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随后,诸多的官员纷纷上奏,恳请皇帝收回成命。
朱翊钧对于这些奏疏,全部留中不发,而,海瑞便前往乾清宫,请求觐见皇帝,皇帝不召……
这也是海瑞这么多年第一次觐见皇帝,被拒。
朱翊钧多年以来,积累的皇权威势,一旦展开,谁也抵挡不住。
朝廷也开始真正备战了。
方逢时这个兵部尚书,虽然不赞同在西北找事,可皇帝旨意下了,他也要做出妥善安排。
京师三大营六万人得到了调动……禁军三营,一万二千余人被调动出京,原留守指挥使司兵马不动……
在方逢时的建议下,朱翊钧下旨,抽调河南,山东卫所军队,共计七万精壮兵卒,到天津,通州待命。
万历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朝廷派出十一名巡察御史前往九边……
朱翊钧下旨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总兵官整备骏马,积极备战……
特别是辽东,蓟门两地的戚继光,李成梁,得到的旨意,权力最为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