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主面沉似水,缓缓地从宽大的袖笼中摸出一个折子来。那折子被他紧紧攥在手中,仿佛里面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一般。
只见他将折子小心翼翼地往前一递,动作轻柔而又果断,沉着声道。“回禀陛下,有关忘情森林的情报全在折子里,请陛下过目!”
此时,一名候在一旁的小太监见状,赶忙趋步上前,将折子取走。他的脚步轻盈而迅速,眼角余光偷瞄一眼皇帝,瞥见那副饶有兴趣的表情,脚下步伐不由快上几分。
小太监手持折子,如捧着一件稀世珍宝般,快步走向皇帝所在的方向。他的步伐稳健而有节奏,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小心翼翼,回荡在空寂的殿内。
转眼间小太监停在皇帝的书桌前,轻轻地将折子放在书桌上,低头行了一礼,动作规范而标准。
行完礼后,小太监并没有立刻离去,反而默默地后退了几步,站在一旁,等待皇帝的指示。
皇帝的目光落在那折子上,他伸出一只略显苍老的手,将折子拿起。那只手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却依然稳健有力。
皇帝翻开折子,随意地看了几眼,不时抬起头,看向下方的郑家主,询问起具体情况。
郑家主站在下首,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皇帝的问题。对于皇帝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回答得详细而准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原来,郑家主早就对那支误入忘情森林的商队进行了深入调查。他不仅摸清了商队的具体情况,还将那些死里逃生的商队成员都控制了起来,作为具体人证留底备查。
“既然如此,可有法子联系上那处高人?”蹙起眉头的皇帝缓缓问道。
郑家主立即跪倒在地,不慌不忙的答道。“回禀陛下,根据太宗实录记载,有一座位于西北之地的城池,名唤无泪之城,传言此城似乎一夜建成,与仙人颇有渊源。”
“此事既然能查实,想必不会空穴来风,不如宣召无泪之城城主入国都,携带上同城地方志,一探究竟。”这句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又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调查的方向,让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明智和稳妥的做法。
这种说辞往往出自官场老油子之口,他们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深谙其中的门道和规则。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轻易表态,不轻易得罪人,是他们生存的基本原则。
只不过在心里,皇帝却对郑家主的判断深信不疑。这可能是因为皇帝对郑家主的信任,也可能是因为太宗实录作为皇家史料之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内库存有底稿原件,根本无法造假。
当皇帝看到折子最后一页的名单时,他的瞳孔突然一缩,语气也变得有些不明朗起来:“折子所说,八名郑家子弟生死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这句话中透露出皇帝对这件事情的关切和担忧,同时也暗示着他对郑家的重视。
面对皇帝的质问,郑家主连忙跪地,叩头道:“求陛下垂怜!”这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郑家主无尽的哀求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