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演习与整编
校准完毕的hUd界面在视网膜上泛起幽蓝冷光时,卡辛中尉,或者说tK-393仿佛闻到了面罩过滤芯烧焦的塑料味。
当然,这完全是错觉,就像他还是不习惯自己“重新找回”的名字。
汞蒸气像幽灵在塑钢装甲表面游走升腾,每一粒悬浮的金属微粒都在400c高温中发着暗红的光。
消光的灰白作战靴一脚陷进半熔化的黑曜石地表,又毫不停留地拔出,新型动力衫的仿生肌肉纤维在2.3倍重力下发出些许细微的嗡鸣。
战术目镜不断刷新着实时状态数据——第2、第3班全员热休克指数突破阈值,“减员”7人,但整个排依然保持着完美的菱形突击阵型。
这里是厄赛伦I,直径3771Km、地表重力2.3G、大气成分微量。这是距离灼热双星最近的行星,名副其实的死亡世界。
而在此刻,潮汐锁定的行星背面某处,零下143c的黑暗之中,第一秩序冲锋队501军团荣誉一团二营正在此处进行着他们自休整后以来的第一次野外实兵演习。
";所有单位注意,电磁乱流区,八秒后解除。";头盔夹层内置的战场通讯器在耳蜗里振动,营指挥官有些失真的语音像是从滚烫的砂纸上刮过。
无需指令,33名冲锋队员同时激活肩部装甲套件下的散热鳍,鳞片状微小的活性金属层在热浪中次第翻起,一阵热气腾起,而后在稀薄的大气环境中迅速向头顶漆黑的星空逃逸而去。
卡辛看见走在锋矢位的尖兵突然单膝跪地,取出背后半米长的便携式偏导护盾锚插入冷却后半凝固的地表。蓝白色的力场屏障瞬间展开,将呼啸而来的金属雨凝固在半空。
这是他们今天第七次架设临时安全区,每个动作依然精确得如同流水线上的机械臂。
hUd显示出前方标满了密密麻麻代表“危险”的红色区域,并实时增减闪动着。卡辛当然了解这些“红色斑块”背后的含义——那代表前进路线之上153座小如碗口、大如环形山的地热裂口,它们如呼吸器官一般、有节奏地、交替向天空喷吐着夹杂岩浆的汞蒸气团,将行星地心的燥热释放到冰冷的地表。
而每一次大规模喷发被送入空中的气态金属,在地表极端低温下与岩浆成分混合并迅速凝结后,便成为呼啸而下的死亡金属雨。
没来由的,中尉想起上级在任务简报时所说的那个冷笑话:真是个“气候宜人”的好地方。
";维生系统危害警告。";头盔内壁突然渗出冰凉的凝胶,卡辛的喉管条件反射地收缩——还好不是盔甲密封性破损,面板显示他的呼吸过滤器正遭到汞蒸气渗透。
他清楚并非是呼吸器不堪重负。得益于稀薄的的大气和飞快的气体逃逸速度,当前大气环境中的毒素含量水平并不算太高,在此浓度之下新式头盔集成的呼吸器仍可以不间断运转300个标准时。
真正的问题来源大概来自于极端的温差,温度的骤然升降定然影响了内部某些零部件,好在问题不大,过滤凝胶和备用滤芯让他无须担心。
装备的问题可以等到之后再说,现在的首要目标是...
“危险解除,继续前进!”
喷发结束,第二突击组从他左侧掠过,爆能步枪的热分流器在高温中泛着不祥的紫光。卡辛的战术地图上,代表生命体征的绿色光点正在集体向琥珀色过渡,这代表整个排的状态并不算好,但没有人停下脚步。
2分33秒,是他们抵达预定目标地点的最后期限。
“全排注意,最后检查装备状态。”
“1班完毕。”
“2班完毕。”
...
当4名士官的报告依次在卡辛耳蜗中响起,他才确定地下达了最后命令:“全排主动注射神经修复剂,向预定目标攻击前进。”
士兵们迈开脚步,开始提速冲刺。卡辛端着步枪与第一突击组并肩向前,飞速放大后移的视线中,斜前方远处黑暗中开始接连爆发出一瞬即逝的光点。他知道,那是友军部队的方向,这代表他们已经开始攻击。
1分30秒,战术地图显示尚有600米的直线距离。
“检测到地底热源接近!”
毫无征兆的,前方地面的细缝向上喷出一缕白气,紧接着,一道由炽热汞蒸汽团组成的橙黄气墙就这样横亘在冲锋队员面前。
“不要停!”
没有丝毫犹豫,一道道白色人影跨过裂缝,径直撞入气墙。
冲出487c的高温,尽管几乎是一瞬间的事,但卡辛还是感觉到金属味道的氧气灼烧着肺泡,他的视网膜投影开始出现黑色噪点,但hUd上的射击校准环依旧稳稳锁定了目标——那是三公里外的一块突兀巨石。
敌袭警报在第十次心跳时炸响。
五具银白色训练无人机从巨石后冲天而起,它们的离子推进器在仍未消散的汞雨中拖出蛇形的真空通道。
卡辛的爆能枪还没抬起,位于阵型右翼的重武器手已经完成充能。Fwmb-10K重型爆能枪打出的猩红色的粒子束穿透无人机群的瞬间,融化的金属液滴像银白的烟火,在冲锋队员们头顶上炸响。
“目标在巨石后面!”卡辛半跪在地上,朝着周边队员们做出手势,数十把轻重武器组成火力线,开始向目标齐射。
爆能束的猩红照亮了冲锋队的面甲,紧接着巨石也连同藏匿其后的无人机工厂一同化为天上四散的火球,短暂驱散了黑暗。
当倒计时停留在最后5秒钟时,战术地图终于亮起绿色的任务完成信号。卡辛站起身,环视周边,全排的爆能武器因最大功率的射击纷纷进入冷却状态,一阵阵的热烟从分流器中腾起。
他没有命令部队更换冷却块,因为这颗星球自带的寒冷会帮他们在转移的过程中快速完成这个步骤——来自演习指挥部的集结命令已经下达,他们将即刻动身,前往2公里外的集合点,从那里登船回到太空,回到他们更为熟悉的家。
————
与此同时,行星同步轨道。
指挥舰桥中,凯洛伦与卢瑟福上将正通过摄像机器人传来的画面,居高临下,观看着这支小小队伍的胜利。
“看来新装甲实战效果不错。”凯洛伦赞赏道。
“尚有改进空间。”
“在诸如极端温差这类严酷环境下的测试还要加强,我会通知军研部改进的。”面对领袖的褒奖,卢瑟福只是闷声回应。
凯洛伦赞同地“嗯”了一声,军研部这次针对冲锋队盔甲的升级可不只是简单地添加了三防系统,而是切实围绕“泛用化、模块化、智能化”三个方面整合了多项升级方案。
性能提升的同时这生产成本自然也是大大提高了不少,那么对研发端与生产端其提高标准也是题中之义。
况且这也和他所构想的冲锋队改革方向所契合。
“那么整编进展如何?”
“按您的意愿,冲锋队的总规模当前确定为20个军团,定额25万人,这个数量与先前第一次整编差别不大。”
“其中包括501、709、以及212三个军团作为实验部队已经优先换装新型作战甲...”
“名字呢?”
凯洛伦嘴唇轻碰。
“针对各个军团中的表现优异者、军功个人与集体,冲锋队司令部已经开展‘姓名授予’活动,将档案库中有所记载的士兵原名作为荣誉的象征赐还,当前军中反响良好。”
尽管冲锋队中颇有不少高层甚至中层军官不理解最高领袖为何执着于“恢复士兵的个性”,且有个别反动的流言甚至认为这是对冲锋队军史的“倒退”,但卢瑟福本人却对此表示充分理解。
他知晓在这位领袖的未来构想中,冲锋队的定位将不再如同帝国时期与斯努克时期那样,而是——
“精锐化,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这才是此次整编改革的重点。”凯洛伦的声音再次响起,“我们必须让冲锋队重新成为新秩序手中一把快速而致命的利剑,而不是被其他什么治安和填线任务所拖累的行星防卫军。”
“要做到这一点,士兵的主观能动性必不可少。先前我们意识到了帝国体制的僵化并做出改变,但要面对现在的局势,还不够。”
【主观...能动性?】
心中咀嚼着领袖突然蹦出的拗口词汇,卢瑟福不得不承认这段话中的合理性。
战场上,需要的就是应对不同局势情况的能力,先前的第一秩序尽管鼓励士兵采取灵活的策略,但大体上还是按照旧帝国冲锋队的模板进行塑造的——那应对不同环境设立诸如“沙漠部队”、“雪地部队”、甚至是“防爆部队”等细化分支的建军方式,就与旧帝国如出一辙。
当前局势下,不要说与旧帝国相比,就是与先前在家乡银河系时期相比都还要贫穷的第一秩序显然是不再适宜这套“耗资巨大”的建军制度了,因此必须进行改变。
“当然,先前由冲锋队承担的陆军职责,也必须要填补空白,考虑到现在对当地人类资源的吸收程度......”
卢瑟福眼皮一跳,心道:重头戏来了。
他扭头瞧了瞧凯洛伦,有些不确定地说:“您的意思是想?”
凯洛伦没有兴趣再打哑谜,他直接了当地对他这位亲密的下属兼政治盟友开口道:“我的意思很明确,接下来我们可以着手...”
他短暂地顿了顿,复又斩钉截铁:“重建陆军常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