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哈鲁被俘后,作为帝国基石的禁卫军精锐也损失殆尽。
本就用高压统治的帖木儿,瞬间分崩离析。
各路黄金子孙,帖木儿的后裔,都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大统,互相打成一片。
其他外部势力也趁机浑水摸鱼。
刚刚恢复过来的奥斯曼,蚕食了两河流域。
帖木儿的传统敌人黑羊王国则是进逼河中,快要达到撒马尔罕了。
波斯贵族借机扩大了自治权,已经实质上独立。
在这种情况下,帖木儿的子孙们,不得不屈辱地向自己的敌人大明寻求帮助。
数遍周边,群狼环伺中,只有大明一直保持风度。
哪怕是全歼了皇帝亲军了,也没有借机进占领土,一直保持观望态度。
他们还收到消息,沙哈鲁在大明首都被封安乐侯,还拥有自己的府邸,完全不想回破碎的帝国。
有前任皇帝做例子,其他帖木儿子孙也豁然开朗。
目前的情况,只有抱大腿才能活,那为什么不抱一个最大的?
看看人东察合台。
哦,不对,现在叫新疆大汗歪思,过得多潇洒?
那厮每天就收收税,做做生意,完全不用管军事外交,也落得自在。
宣德二年。
势力已经龟缩至撒马尔罕一块的帖木儿汗国主动归附,愿为大明的羁縻州。
以新疆为榜样,接受大明派遣官员,主动让出军事外交等权利。
至此大明只是靠着一场防御战,数千人的损失,就彻底征服河中。
加上前面的新疆,拓地几乎万里。
近千年前诗仙的故乡碎叶城,也重归汉家怀抱。
为此朱瞻基甚至特意作诗一首。
烽火照天山,龙旗卷雪寒。
胡笳惊汉月,铁马踏楼兰。
故垒埋青史,荒丘葬玉鞍。
千年诗魄在,归祭大明坛。
新增加的领土也让六部和内阁高速运转起来。
有汉唐之鉴,都护府之类的羁縻统治并不能长久,必须进行彻底的移民开发,将它变成汉地的一部分,才能长治久安。
为此六部是痛并快乐着。
能够亲眼看到华夏重归强盛,没有哪个人不内心激动?
这当中就有新任兵部右侍郎于谦,于大人。
于谦是永乐十九年进士,现在不到三十岁,刚入仕途三四年,还不是那个名震天下的于少保。
于谦在都察院干了三年御史,才进入到越王徐闻的视线中。
清楚他为人的徐闻,在平定朱高煦后,就向朱瞻基请示,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
这一下从七品小官,直升三品大员,朝中无不为之侧目。
考虑于谦在两军阵前痛骂汉王朱高煦的大胆行为,大家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越王自己年轻时候就狂放不羁,欣赏这种胆大之人也不奇怪。
师父的意见,宣德帝基本不会驳回,未来的于少保成功完成了三级跳。
因为这段时间朝中大事不断,于谦的升迁虽然被批准,但拖到最近才上任。
一来就是规划西域,重置九边的大动作。
本来骤升高位,于谦还有些惴惴不安,生怕别人说自己幸进。
但是要他避嫌,那于谦可不干,自己凭本事得来的职位,避什么?
而且只有站到更高的位置,才能实现心中抱负。
等到岗后才发现,于谦才发现自己多虑了。
力排众议提拔自己的越王,在兵部担任了数年的尚书,虽然没有刻意经营,但是勇于任事,乐于放权,敢于创新,让兵部上下对这名老上司印象都很好。
现在于谦既然受老上司赏识,那自然非常配合。
于谦上任主要负责的,就是新疆和河中的兵镇布置调整。
这个其实早该确定下来,因为朱棣的身体原因,以及洪熙,宣德一年两帝,朝中事情纷繁芜杂,于是拖到了于谦手上。
真正工作上手,内阁中对接此事的正是徐闻。
整个朝中除了这位四朝元老外,再无他人有资格改动太祖爷的布置。
而且新疆和河中,都是在徐闻的策划下收回的,理应由他负责。
和越王共事,于谦可以说是自己踏入官场以后,最舒服的一段时间。
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安心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其他的杂务,同僚的攻讦,底层官僚的不配合,以及其他部门的刁难,在越王面前,都不叫事。
只要一张小小的纸条,不管是谁接到后,都会变得老老实实,通情达理。
徐闻对于谦也很满意。
不愧是于少保,做事胆大心细,不惧权贵。
徐闻之所以这位铁骨铮铮提上来,就是要借助他这股子劲,把现在盘根错节的军中势力理清楚。
自己虽然在永乐朝,已经对军事进行了改革,但朱棣念旧,有些过激点的措施就都没执行下去。
徐闻也没有办法,毕竟那是天子,总不至于驳了他的名字,所以改革并不彻底,还留了很多尾巴。
现在这些边镇中,不少都是自己曾经的部下,徐闻也体会到当年朱棣的感觉。
知道怎么做好,但就是下不了手。
他只能自我感慨,人老了就是这样,所以寄希望在于谦身上,看他如何破局。
在这方面于少保完成得还真不错,借着徐闻这个东风,还是遇事不决找越王的套路。
刚刚立功,有些尾大不掉的甘肃镇,被降级为甘肃卫,仅负责地方卫戍,而它的骑兵则被划为新疆镇和河中镇。
此时不比国朝初期,百废待兴,重新建立一套秩序很容易。
现在大明建国已经五十余年,各种机构已经稳定,想要再改动这些制度,已经有了一些难度。
好在目前还不是卫所彻底烂掉的明朝中后期。
于谦是员干将,还有徐闻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涉及数万兵员,上千军官的调动,还有两个全新军镇驻扎地选定,于谦硬是在半年内全部处理完毕。
这种速度和工作中显现出来的能力,让原本内心还有些腹诽的其他同僚心服口服。
工作能力强的同事,谁不喜欢?
徐闻看到工作报告后也感慨,这就是于少保啊!
自己给了标准,他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弄出一套详尽的流程。
后面其他九边的改革,都可以参照这个来。
有个能干的部下,确实让自己省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