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了通传以后,李忔和金尚宪将韩林让进了屋。
本着“上国之民不跪下国之君”的默认规矩,韩林的见脸面礼也只是拱了拱手,欠了欠身。
李朝的二使也不以为忤。
落座以后,李忔对着韩林问道:“听闻韩都司见过天子盛颜?”
李忔和金尚宪今年一个六十二,一个五十八,但是在提及崇祯时,面上仍流露出了又敬又畏的神色。
“不错,去年冬确实进京见过皇上,被召对于平台。”
李忔和金尚宪对视了一眼,双双露出了喜色。
见韩林有些疑惑,作为正使的李忔对着韩林解释道:“都司勿怪,皇上登基大典时,小邦的贺臣并非我和叔度(金尚宪字),因此我们都未见过今上,今日偶然听闻都司曾面见天颜,这才请见。”
韩林点了点头,看来这两个人是向他来打探起崇祯的脾气秉性来了,韩林冲着京师的方向拱了拱手以示恭敬以后才笑道:“贵使勿要担心,今上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便召见我这样的小臣时也十分随和。”
“那就好……”
金尚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随后对着韩林苦笑道:“让都司见笑了,小邦之人将见天颜,实在心中惶惶。”
韩林轻笑:“人之常情。”
见韩林的心性十分沉稳,李忔在询问了韩林的年岁以后,颇为震惊地对着金尚宪赞道:“上国地大物博,人才也是济济,我在都司这个年岁时还在备科,两年后方才过了小科,成为了生员。”
金尚宪也捋着胡须笑着应是:“韩都司如此年轻,假以时日,必然成为上国肱股。”
“两位贵使谬赞了,林愧不敢当。”
吹捧完毕,李忔又看了韩林一眼,随即又向他问道:“听闻韩都司之前在上国辽镇,后来才移迁到乐亭?”
“是也,也正是在锦州立了些许薄功,这才有幸面见圣上,由锦州一把总直升到乐亭县守。”
“那……都司可见过袁都督否?”
韩林微微一皱眉,摇了摇头:“袁督坐镇宁远,而我在锦州,不曾见过。不知……”
问崇祯也就罢了,但是问起袁崇焕这个边疆大臣做什么?
他心中起了一些警惕。
金尚宪看到了韩林的表情,连忙道:“都司有所不知,前些日子袁都督在题本上奏称小邦媾倭款奴,惹得天子大怒,对我国王多有申斥,此次来贡一方面是想面见天子,另一方面也是想求见袁都以解除误会,这才有了此问。”
怪不得。
韩林这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急于见他,而且提及崇祯时,面上的恐多于尊。
媾倭款奴这可是极为严厉的指责,李朝可担待不起,韩林本以为两个人是因为要面见崇祯才来找他打探消息,但没想到根儿竟然在这儿。
袁崇焕哪里有这个闲工夫去谈论李朝的事情了?
稍微想了想,韩林便明白了袁崇焕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而他真正想剑指的是李朝不远的毛文龙。
“袁神”为夺毛文龙之权可真是费尽了心机,韩林心中暗道。
但对于这件事,韩林自然也不能说你们别怕,袁都督是在拿你们这个桑骂毛大帅这个槐,和你们没多大关系。
只能淡淡地说了一句:“在下未曾见过袁都督,这件事恐怕帮不上什么忙了。”
不过提到了倭,韩林也想通过这两个人打探下其人的动向,于是对着二人问道:“二位贵使久居高堂,不知倭国可有什么动向?”
在两次入侵朝鲜以后,大明对日本采取了闭关绝贡的政策,双方官方的往来几乎断绝。
而在日本那边,心高气傲的丰臣秀吉,两次出兵朝鲜眼瞅着势如破竹,最后都被来援的明军击败,在彻底失败的第二年,丰臣秀吉就死了,德川家康建立的德川幕府,多次想缓解双方的关系,德川家康甚至亲自致信福建巡抚徐学聚,表示对大明“愿效犬马,贡方物。”
但被大明以“日本素为不庭之国”而拒绝,仅默许民间私舶贸易。
万历、天启乃至现在的崇祯三朝,都未曾向日本遣使,《皇明世法录》上甚至说:“日本狡谲,不可轻信。”
韩林不禁感叹,老祖宗果然有眼光。
日本心灰意冷,也开启了幕府锁国的政策。
当然现在韩林也是“老祖宗”了,虽然间接地通过琉球在与倭国做生意,但无论出于当前的感情,还是后世的感情,他对于倭国也十分痛恶,不过对于这个十分拧巴的国家,该有的警惕还是要有的。
金尚宪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愠怒,冷哼了一声:“倭乱以后,我国与倭国撕了国书,如今的交往也十分有限,仅在对马藩(今对马岛)互市。若依我看,还与这不尊王化的禽兽之国打什么交道!”
韩林点头附和道:“确实如此,此国罔顾朝日兄弟之情,挥马扬刀,是为不义;不思皇明与之的父子之恩,暗藏祸心,是为不孝。”
接着韩林的话锋一转,笑道:“不过仇恨归仇恨,这民间的生意嘛,该做还是做,谁与银子过不去?两位说是也不是?”
金尚宪不语,已经表明了态度。
李忔虽然也是对日强硬派的代表,但他如今算是李朝的“首辅”因此看得更高远一些:“都司所言甚是,朝堂是朝堂,民间是民间,如果全面断绝,百害而无一利。”
与此同时,李忔对于韩林的见识也十分震惊:“都司目光远瞩,少年老成,着实是令人钦佩。”
韩林摇着头笑道:“不敢当领议政如此夸赞,小子哪有什么远见咧?实在是迫不得已。”
“哦?不知都司所难何事?”
“二位知道,小子领着乐亭营事,虽不是文官,但乐亭土地贫瘠,无奈之下常有商贾扬帆泛海,但冒着风浪覆舟的危险也只是赚取一些微薄的资财,实在是让人怜叹。”
说完,韩林低下头去饮茶,用余光去扫视两人。
这个年代,不论是大明还是李朝抑或是倭国,宗族的势力是为官的保障,除了权利以外,最主要的是什么?
是银子。
因为银子,大明的文武官员也常在商船上兴夹带之事。
韩林不信这两个人不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