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叶明随母亲李婉清公主入宫赴宴。御花园中金菊怒放,皇后端坐亭中,几位嫔妃和命妇陪侍在侧。
叶明作为外男,本不该入内,但因是公主之子,又年纪尚轻,特许在远处廊下等候。
\"明儿,来。\"李婉清向儿子招手,\"陛下要见你。\"
叶明心头一跳,跟着母亲穿过几道回廊,来到一处僻静的暖阁。李云轩正倚在窗边看折子,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
叶明立刻跪拜行礼:\"臣叶明,叩见陛下。\"
\"起来吧。\"李云轩的声音有些沙哑,\"听婉清说,你刚从边关回来?\"
\"是。\"叶明恭敬道,\"臣奉父命,运送军需给大哥叶秋。\"
李云轩示意他坐下:\"秋儿在边关如何?\"
叶明斟酌着词句,将边关情况娓娓道来,特别强调了叶秋如何严格约束部下,与边民秋毫无犯。当说到新军训练成果时,李云轩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秋儿奏折上说,新募的七千边军已堪大用?\"
\"舅舅,不止七千。\"叶明小心观察李云轩的神色,\"大哥暗中又练了三千精锐,都是边民子弟,熟悉地形,骁勇善战。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军饷吃紧,不敢上报兵部,怕增加朝廷负担。\"叶明从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这是大哥私下记录的练兵方略和花费明细,舅舅您看看。\"
李云轩接过册子,翻看片刻,突然问道:\"这些银子从何而来?\"
叶明心跳加速,这正是他等待的问题:\"舅舅,一部分是我和太子表兄合开商行所赚,一部分是边关将士省吃俭用挤出来的。\"
他顿了顿,\"大哥常说,保家卫国是臣子本分,不敢多花朝廷一文钱。\"
李云轩沉默良久,忽然叹道:\"叶家忠心,朕心甚慰。\"
他看向叶明,\"你年纪轻轻,就能协助兄长为国分忧,很好。\"
说着从案上取过一块玉佩赐给叶明,\"告诉你父亲和兄长,他们的苦心,朕都知道。\"
离开暖阁,叶明把玉佩给收了起来。
回到国公府,叶明将面圣经过详细告知父亲。
叶凌云听完,眉头舒展:\"陛下这是给叶家吃了颗定心丸啊。\"
他摩挲着皇帝赐的玉佩,\"看来陛下对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也有所不满,这是在暗中支持我们。\"
当晚,李婉清准备了丰盛的家宴,一家人其乐融融。叶明绘声绘色地讲述边关趣事,说到叶秋如何用改良弓弩让突厥人闻风丧胆时,全家哄堂大笑。
\"三弟这次回来,整个人都精神了。\"叶风给弟弟夹了块鱼肉,\"边关的风看来真能让人长大。\"
叶凌云举杯笑道:\"我叶家儿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来日必成大器!\"
宴席散后,叶明独自站在庭院中望着满天星斗。京城的生活虽安逸,但他已经开始想念边关的辽阔天地和那些质朴的将士。
不过他知道,自己的战场在朝堂,在商界,在为叶家和太子表哥经营更大的势力网。
\"三少爷,热水备好了。\"李天宝在廊下轻声唤道。
叶明收回思绪,转身走向屋内。明天还要去见太子,商量下一步的商业扩张计划。边关需要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装备,而这一切,都要靠他在京城的运筹帷幄。
星空下,国公府的灯笼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将叶明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随后的几天,忽然下起了雨。
雨水敲打着书房窗棂,叶明伏案疾书,毛笔在宣纸上勾勒出一幅幅精细的图样。
烛火将他专注的侧脸映在窗纸上,已是三更时分,国公府早已沉寂,唯有这间书房灯火通明。
\"三少爷,该歇息了。\"李天宝轻手轻脚地进来,换了盏新烛。
叶明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再等会儿。\"他指着刚完成的图纸,\"这是水利锻锤的改进图,明天送去封地给工匠们看。\"
案几上摊开的《军工扩产方略》已写了厚厚一叠,这是他三天来的心血。
从边关回来后,叶明越发意识到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大哥的军队再勇猛,若没有精良装备,也难以对抗数量占优的敌人。
\"天宝,去把周瑾叫来。\"叶明突然道,\"现在就去。\"
不过半柱香时间,周瑾就披着蓑衣匆匆赶到。作为叶明最信任的商业助手,他早已习惯东家不分昼夜的传唤。
\"东家,有何急事?\"
叶明将一叠文书推给他:\"看看这个。\"
周瑾仔细阅读,眼睛越睁越大。这份计划书详细规划了如何将叶家在两处封地内的工匠工坊扩大一倍,并系统性地改进冶铁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