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眼眶湿润地跪倒在地,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陛下信任,刘明定将竭尽全力攻灭齐国。” 这是他毕生期待的机会——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的舞台。
尽管众将领都因这突如其来的任命感到震动,但最终,内侍呈上印信、令牌及圣旨后,他们都表示愿意服从命令。李广等五人退下,随刘明离开宫殿前往军营集结兵马。
当看到那份任命状时,主将李牧也非常惊讶。他难以理解为何秦皇选择一个默默无闻的新秀带领四十万士兵攻打齐国?但如果发生背叛,那对秦国极为不利。事实上,这些顾虑是多余的。
秦皇确信若非刘明能成事则已,若背叛必遭严厉惩罚。即便不解秦王此举用意如何,在证实文书无误后李牧仍旧依令交付了军权给新任大将军。
随着部队集结完毕,刘明显然准备充分且表现出色,带领诸位将领出发赶往齐国边境。
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秦军正朝着赵国推进。面对齐赵联防的情况,秦皇决定同步进攻两国,以三十万兵力向北进发去征讨赵国,而原先一百万人马则在南越等地分头行动,确保战略重点地区稳固。
刘明首次领军出征,但他展现出了极高的作战指挥才能。他的军队一路所向披靡,占领数十城池,终于和齐国大军会师于黄河北岸。
虽然双方数量相等,然而由于秦国将士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并拥有强大的身体素质和训练,而齐国多年未遇大规模战事因而战斗力薄弱。
不出所料的是,韩信用出色的战术战胜了对方,成功歼灭齐国四十万大军。齐王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预见到齐国末日将至,只能召开紧急会议寻求对策。
“我们的四十万精锐全部覆灭,各位认为该如何应对?”齐王询问道。
朝中大臣们各执己见,一部分主张投降求活,另一些担心遭到报复而不赞成投降。“我们应迅速逃离此地!”有建议指出,“我们可以逃往海边隐居。”
经过讨论与挣扎,齐王最终决定采取最后措施——向韩军缴械请降。
随后刘明抵达齐国首都临淄,城门开启,齐王脱袍解冠亲自迎接。刘明清点接受齐国投降,并入城接管。
自此齐国被征服,刘明立即按照始皇指令执行相应管理政策。
至此齐国覆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第一件事是燕国的一位贵胄受到了重罚,连带着三族都被铲除。即便燕王已降,他仍未能逃脱被惩处的命运。其实燕王的归顺并非自愿,而是迫不得已之举。如果当初他一开始就投降而非先出兵抵抗,始皇帝或许还会饶他一命。
章邯遵照始皇帝之命,前往燕国宝库寻找一个特别的铜匣,寻到之后返回了他的驻地——一座魏国的住宅里,住在这里的老者行将就木,但思绪依然清晰。这位老者回顾自己过去光辉的历史,曾是大将军,受封平信君,也曾经历挫折远走他乡……
当他刚刚被赵王剥夺了军权时,他愤然攻击替代他的乐乘,并离开赵国投靠魏国,在大梁定居。可惜在魏国并未得到重用,从此未曾上过战场,如今风烛残年之际,心中最怀念的依旧是那些刀光剑影的日子。作为一位曾经叱咤沙场的大将军,那才是他真实活着的时刻。
这时,章邯突然出现,走进屋子看着老态龙钟的老者问道:“如果你想再有机会率部作战呢?”廉颇愣了一下问是谁。听到“我是大秦将军章邯”的回答后,廉颇苦笑:“你看我这样子,还能带兵吗?”
章邯郑重地说:“只要你还愿意,那就够了。”然后章邯拿出了一粒延寿丹给廉颇吞服下去。顷刻间,这神奇丹药令廉颇重焕生机。他惊喜交加,感受到生命力迅速恢复,伤痛消失无踪,仿佛重新年轻了几十年。
廉颇感恩戴德,“阁下如此相救让我重生,实如再造父母。”此时此刻,他感觉像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般。“你该感谢的是我们伟大的始皇帝陛下,此乃他的仁慈恩典”,章邯说道。
随后章邯解释说这是延寿丹能让廉颇多活五年。廉颇对嬴政也满怀感激之情。接着,当问及是否愿意为大秦效力时,廉颇毫不犹豫:“承蒙陛下赐予新生,我自愿为大秦尽忠。”
章邯满意地点了点头,并向廉颇保证只要表现良好,未来或许还会有延长寿命的机会,随即带领廉颇前往拜见始皇帝陛下。
当时韩信正在进攻齐国时,另一位秦国名将李信正领军进攻赵国。李信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逼近赵国重要城镇,仅剩下宜安和肥两城距离就能兵临邯郸之下,而其中的宜安由名震遐迩的李牧将军守卫着。李牧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曾两次战胜强敌,成为闻名一时的战略家之一。
在与秦战过程中,李牧坚守不出等待有利时机,并没有因为秦军士气高昂而轻举妄动。
此时正值秦营内因廉颇重现而轰动之际,廉颇根据始皇帝的要求加入到了军中,并成为了同僚王翦等人的战友。许多将士们疑惑不已为何尚未攻城却长期滞留在这里不行动,就连老将王翦也很不解:按常理而言,始皇帝绝不拖泥带水。然而此时嬴政淡定地说:“不必担心,我要用智谋不动干戈拿宜安。”
面对这个答案所有人皆大吃一惊。要在拥有精锐部队且主将是李牧的情况下,如何能实现不流血便攻克宜安的梦想呢?
始皇帝自有妙计。
不久后,事情的发展验证了这一点——
通过特殊方法,嬴政成功招降并任用了李牧。于是秦军顺利取得了宜安城,而这场和平的征服更证明了始皇帝超凡的战略才华。
要不动一卒夺取平阳城,只有一种可能:林武率三十万大军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