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曹操的三观最正!]
[啥意思?]
[曹操喜欢少妇,18岁以上的。]
[曹操得了mVp。]
“曹贼!”
[14岁,死的时候有四个儿子,可能吗?]
[怎么不可能?康熙13岁当爹。]
[古人十几岁当爹很正常,汉文帝刘恒只比他儿子汉景帝刘启大15岁。]
[那问题来了,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古代都能当爹了,在现代杀人凭什么不判死刑?]
[因为12~14岁的孩子心智不全,容易被蛊惑,所以他们犯事,由他们的监护人承担责任,而监护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只承担民事责任。]
“世人说我秦法严苛,后人又觉得他们的刑法太轻,呵呵!”
……
【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可能会刷新你的认知#野史】
“又提到野史了!”
“这次会有受害者吗?”
“咱最厌恨野史!”
“看标题,不像是那种野史。”
【“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其中不乏矛盾之处,你知道这些矛盾之处背后的真相吗?”】
【“比如曹操打败袁绍后,缴获了很多文书,其中一部分是曹操手下密谋投奔袁绍的书信。”】
【“当时曹操说,袁绍那么强大,我都不能自保,何况是别人。”】
【“然后曹操将这些书信当众烧毁。”】
【“史书记载了这段历史,三国演义也提到了这段。”】
【“很多人看到这段,认为曹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
【“但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里的这句台词,曹操在现实中可能没说过,但他就是这样的人,动不动就屠城灭族,那时他为什么不能心胸开阔一下?饶底层老百姓一命。”】
【“作为一个枭雄,身边有许多随时都会背叛他的人,曹操真的不想知道这些人是谁吗?”】
【“背叛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连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曹操不可能不知道。”】
【“那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不久后,有大量官员被曹操降职或斩首。”】
【“而史书从未提及,曹操为什么要处置这些官员?”】
【“这件事成了正史中的谜题。”】
【“但是野史却写到了,袁绍败走,太祖使人搜袁绍书室,通书阅读,阴知俨必为之计。”】
【“意思是:曹操为了稳住这些叛臣,明面上把文武官员们与袁绍往来的书信全都烧了。”】
【“但是在烧信之前,他早就看过这些信了。”】
【“哪些人背叛他,他一清二楚。”】
【“在这些手握兵权的人放下戒备之后,再拿下处置。”】
“这野史比正史更真实!”
“你指望一个多疑好猜忌的枭雄用宽宏大量、真心感化叛徒?缓兵之计罢了!”
“换我,我也会清理那些叛徒!谁会放着身边的隐患不管?”
【“像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当你们读正史,觉得矛盾、无厘头的时候,那就不妨看看野史,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看它是怎么写的,一结合一对比,很多真相自然就出来了。”】
“但也不能盲目的相信野史!”
——
[读史书千万别犯傻。]
[不读史书,反而相信营销号和野史的,反而更傻。]
[知道么,现在电视剧演的,朱瞻基喜欢玩蟋蟀,被称为蟋蟀天子,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是野史和民间传说,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被证实是真的。]
[历史就是真真假假,大体是真的,很多细节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