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律法严格规定,地主租种给佃农的粮食收成比例,不能超过十之二。
也就是说,一亩地收取粮一石,地主只能收取二斗,这其中的二斗,还要交给官府一斗。
这种粮食缴纳比例,算起来并不是离谱的高。
实际上...
地主刚给的地尺寸上少给些,契约上多要些。
无地可种的佃农,为了活命,也只能忍了。
有些地方,佃农收的粮食,至少要占四成以上。且,地主收租,并非你收多少粮食,按照比例收租。
而是...
每一亩地,春秋两季要提前缴纳租金。
就算是旱涝,颗粒无收的时候,租金也需要缴纳。
如此,佃农多少还有些奔头,还能在无灾的年月,可以活下去。
佛门租地呢?
不需要缴纳粮税,但是比例很高,至少十之五六。
百姓们为何不反抗?
因为这是佛门租地,任劳任怨,那是积累来世福报,乃是为佛祖种地。
这不,又到了每年秋季,缴纳地租的日子...
在广济寺外,一群肥头大耳的和尚,正在给一群瘦骨嶙峋的佃农称量粮食。且,看上去,广济寺的称量工具,也比官方规定的大了一些。
有些百姓,终究是粮食不够,提出疑问:“大师,我这些粮食,是在家里用官斗称量之后,才送来的,到了这里,怎么少了这么多?”
“阿弥陀佛。”
面对质疑,和尚也不生气,也不恼,态度还出奇的好:“这位施主,这些器具,乃是官方所定,你们不相信官方,难道佛祖也不信了吗?”
四周原本还在质疑的百姓,不少已经有了怒气的百姓,立即偃旗息鼓。
有些人,对于这些佛门弟子,早已经不满,更是心生怨念。
一开始,佛门就是以佛祖名义,向他们说,田地给了寺院,有了佛祖保佑,良田会收成更多。
然而,这些年来,土地卖给了寺院的佃农,发现每年收粮之后,自己剩下的粮食越来越少。
现在勉强果腹也做不到。
其中一个老农,衣衫破烂,满手老茧。
他已经五十多岁,看上去犹如七八十岁一般,身材都佝偻了。他努力种地,就是想要多些收成,给小儿子娶妻。
他就是因为相信广济寺的和尚所描绘的,佛祖会庇佑所有信徒,心甘情愿的,将田地卖给了广济寺,自己做了佃农。
这些年过去,小儿子从三岁,长到了现在二十三四岁,还没有娶到媳妇,吃饱都成了问题,他的婆娘,经常去挖野菜。
以前自己有土地的时候,虽然也很累,至少每年还有些余粮...那些野菜,都是喂猪的,现在几乎成了他家主食。
“唉...”
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低叹一声,看着前方,还在满脸慈悲的讲解佛法的胖和尚,他低声说道:“我表姐家,有自己几亩地,这些年,不仅三个儿子娶了妻,还盖上了几间石头房子。而我们,田地卖给广济寺之后,越来越穷了...”
这本来一句话的事,以前兴许不会引起多少人共鸣,但是...
不少人体会着这句话,脸色越来越差。
他们卖了田地,并不代表所有人卖了田地。
相比较之下,他们村子内,也有人没有卖掉土地,他们的生活...不能说富裕,那也是吃得饱穿得暖,儿子能够娶妻,女儿能够出嫁,还有不错的嫁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些佃农,仿佛觉醒,咬牙切齿:“我们吃喝都困难,他们肥头大耳。他们口口声声慈悲为怀,却没有给过我们一天饱饭!”
“和尚都是骗人的!”
佃农们再傻,也明白...他们被骗了。
什么来世福报?
他们只求这辈子吃饱穿暖!
他们只求,儿女能够吃饱穿暖,能够健健康康成长。而不是现在面黄肌瘦,娶妻困难,嫁人没人要。
“我听三大姑的表姨家的表叔说,朝廷打算将和尚的土地征收,重新还给我们...”
“但是,和尚一定不愿意。”
“据说,就是因为朝廷有这种想法,佛门还派了僧兵,在当初支援朝廷叛臣,意图给朝廷制造压力。”
“他们成功了,天下的和尚太多了,朝廷也不得不妥协。朝廷是希望我们吃饱喝足,奈何和尚不乐意啊...”
你一言我一语,佃农们纷纷小声声讨广济寺,甚至整个佛门。
“干了!”
“虚伪的和尚,虚假的佛祖...我们只为了吃饱,我们要联合起来!”
......
广济寺外这种现象,在整个大宁都在发生。
当佛门发现不对劲的时候,佃农们不仅不再缴纳地租,更是联合起来抵抗。
这些寺庙一开始不当一回事,以为佃农饿一饿就会屈从,但是...栾川的佃农们,铁了心饿死也不缴纳地租,到官府衙门外求助。
这些寺庙,不仅养着武僧,更是笼络了一群地痞流氓,寺庙给予一定的金银,让地痞流氓去催租。
却闹起来了...
闹出了人命!
于是乎...
佃农更加愤怒,联合起来将地痞流氓打杀,围困这些寺庙。
更甚者,大宁境内,不少佃农攻占了寺庙,将寺庙的粮食抢走...寺庙开始派遣武僧镇压...然而,佃农就是弹簧,压力到了一定时候,自然会反弹更大的力量。
于是...
佃农联合起来,与寺院对抗。越闹越大,死的人越来越多,涉及的地域越来越多...不知什么时候起,佛门名声一落千丈。
最终官府介入...
这些结果,是乾元帝与贾玓都没有料到的事情,有些失控。
贾玓没有实际调查过,乾元帝也没有实际调查过,没想到佃农们,被寺院压榨的这么狠,已经活不下去。
贾玓眯了眯眼:“陛下...朝廷是时候出面了。”
“不然...”
贾玓能够想象,这些佃农,愤怒已经积压到了一定程度,朝廷介入,如何介入?
力度多大?
佃农会不会满意?
“我们只能站在佃农一方!”
既然打算铲除佛门,难么必须要站在佃农一方:“我们这叫顺应民意,当初我们田税改革,没有涉及到佛门,这个时候也应该强势将佛门纳入其中,并且规定他们寺庙,按照和尚数量,给予一定的田地...”
这样做,不仅限制了寺院占据田地数量,更是限制了和尚数量的发展!
久而久之,还俗的都会有不少。
乾元帝略微思忖:“耀升,传旨...”
“严查打杀百姓的寺院,寺院和尚,每人田五亩,超出部分收归朝廷,寺院需要缴纳与百姓一样的粮税!”
“胆敢反抗者,地方卫所出兵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