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蓝玉的声音有些沙哑,激动难抑,“你怎么……怎么到这里来了?”
多少年了,自从他披上这身僧袍,主动与那腥风血雨的朝堂切割,皇室中人,谁还敢轻易踏足此地?
朱标在时,尚有几分温情。
朱标去后,便是人情冷暖,冰寒彻骨。
今日,这位新晋的皇太孙,竟在深夜微服来此!
蓝玉心中瞬间涌起万千感慨,有对外甥女早逝的痛惜,有对眼前这孩子困境的怜悯,更有对那高居龙椅之上,默许风暴席卷自家孙儿的老兄弟的……一股难以言喻的怒火!
他几乎不用细想,就知道这孩子为何而来。
定是苏尘那小子!
也只有他,才敢在这种时候,把主意打到自己这个“方外之人”身上!
蓝玉看着朱允熥,眼神复杂。
这几年在寺中,看似不问世事,实则冷眼旁观,他对朝局的凶险,看得比许多局中人更透彻。
新政推行,科举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李善长那帮老狐狸不会罢休。
北平那个野心勃勃的侄子更不会坐视。
而最让他心寒的,是皇帝的态度!
老朱……他那位一起打天下、共富贵的老兄弟,竟然选择了袖手旁观!
甚至,隐隐有放纵之意!
这是要把允熥这孩子,连同苏尘那小子,一起放在火上烤啊!
想到这里,蓝玉胸中一股怒气直冲头顶!
“岂有此理!”他猛地一拍旁边的木桌,桌上的茶杯都跳了起来,“他……上位,他怎么能如此?!”
“自家孙儿,未来的储君,就任由那些豺狼撕咬?”
“看着底下人为了路线之争,把大明江山搅得天翻地覆,他倒好,稳坐钓鱼台!”
“这皇帝当的……真是越发让人看不懂了!”
蓝玉的声音里充满了失望和愤怒,这不仅仅是为了朱允熥,更是为了这风雨飘摇的大明!
朱允熥看着情绪激动的蓝玉,脸上却露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沉静。
他轻轻摇了摇头,声音低沉却清晰。
“舅爷,您息怒。”
“自古皇家无情,孙儿……无话可说。”
“皇爷爷自有他的考量。”
“孙儿今日来,并非为了抱怨,而是为了求舅爷……助孙儿一臂之力,稳定大明。”
蓝玉看着朱允熥,眼中的怒火渐渐被惊诧和欣赏取代。
这孩子……比他想象的,要成熟得多,也坚韧得多!
身处如此险境,不怨天尤人,反而一心想着如何稳住局面。
像!
真像他爹朱标!
也像……他的恩师苏尘!
蓝玉心中感慨万千,点了点头,示意朱允熥坐下说。
“殿下请讲,只要老臣这把骨头还有用,定不推辞。”
朱允熥依言坐下,将当前的局势,特别是各地因《儒报》檄文而起的动荡,以及苏尘提出的应对之策,简明扼要地说了一遍。
“……安国公的意思是,眼下硬碰硬,只会让局势糜烂,正中某些人下怀。”
“当务之急,是稳住那些摇摆不定的地方势力,特别是那些只想维持地方安稳、不愿卷入纷争的州府官员。”
“只要能争取到足够多的中间力量,让他们坚守中立,弹压地方骚乱,不让事态扩大,那这场风波,就掀不起滔天巨浪。”
“孙儿想请舅爷出面,联络旧部将校,或是军中素有威望的老兵,请他们以私人身份,前往各关键州府。”
“不必直接介入政务,只需在那里坐镇,成为一股稳定人心的力量,震慑宵小,让那些地方官有所倚仗,不敢轻易倒向任何一方。”
“只要中立的州府足够多,天下……就乱不了。”
蓝玉静静听着,眼中精光闪烁。
好小子!
苏尘这计策,果然够“老六”!
不直接对抗,而是釜底抽薪,瓦解对方煽动大乱的基础!
抓中间派!
这思路,刁钻,却又直指要害!
蓝玉几乎立刻就明白了苏尘的用意,也清楚自己在这其中的分量。
他在军中的威望,他对那些老兄弟、老部下的影响力,正是稳住这些“中间派”的关键。
“好!”蓝玉猛地一拍大腿,沉声道,“安国公这计策,甚合我意!”
“殿下放心,这件事,老臣应下了!”
但他随即又微微皱眉:“只是……这人手,一时之间,怕是不好找齐。如今散落在各地的老弟兄,联络起来也需时日。”
朱允熥闻言,脸上却露出一丝笃定。
“舅爷,不必您亲自一一联络。”
“您只需……”
“赐下几封亲笔信即可。”
“有您的信物和名望在,足以让那些叔伯们明白轻重,鼎力相助!”
蓝玉微微一怔,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寂静的禅院里显得格外响亮。
“好!”
“好一个‘亲笔信’!”
“殿下,你比老臣想象的,还要有魄力!”
他看向朱允熥的眼神,充满了赞许和欣慰。
“笔墨伺候!”
……
次日。
清晨的微光尚未完全驱散京城的夜色,几封沉甸甸的亲笔信,已经悄然送到了安国公府。
信纸是寻常的麻纸,墨迹却力透纸背,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铁血刚劲。
那是蓝玉的字。
更是他蛰伏多年,却从未消散的威望与承诺。
苏尘将信件仔细收好,脸上古井无波。
布局,早已在心中演练了千百遍。
他唤来了吴本六。
京城的罗网悄然运转,无数指令通过隐秘的渠道散发出去。
与此同时,雨化田的“夺舍”暗桩系统也被激活。
任务只有一个:将这几封信,以最快的速度,复制,然后送到帝国每一个角落,那些曾经追随凉国公,或对其心存敬仰的老兵、旧将手中。
不是原件。
而是纤毫不差的刻印本。
几万份。
足以覆盖大明十三行省所有需要被“提醒”的人。
苏尘的要求很简单。
信中的指示,就是行动的纲领:什么都不要主动去做,不参与党争,不盲从煽动,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尽一切手段,维护地方秩序,弹压一切试图制造混乱、冲击官府学堂的行为。
守住底线。
守住安稳。
仅此而已。
命令下达的同时,苏尘掌控下的各地贸易衙门也接到了指令。
银子。
大量的银子,开始悄无声息地流向那些即将被“唤醒”的力量。
钱粮,是行动的保障。
安国公府的大网,结合蓝玉的名望,再加上充裕的财力支持。
一张旨在稳定全国局势,对抗汹汹乱潮的大网,无声地铺开。
事情的进展,顺利得超乎想象。
蓝玉这两个字的分量,在大明军中,在那些渴望安稳的底层官吏和老兵心中,重若千钧。
短短一个月后。
大明帝国的大多数州府,都悄然多了一股中坚力量。
他们或许没有官面上的身份,却拥有实打实的威望和执行力。
他们成了地方官府与汹涌民意之间的缓冲带,也成了那些野心家们难以逾越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