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语毕,众人都在等待着朱元璋的回应。
“太子所举荐的牛晓乾,咱也熟知确有大才。
既如此,牛晓乾即日起便入东宫,辅佐太子。”
御史听到朱元璋这般评价,心中虽仍有不甘,但也不敢再贸然进言。
毕竟,圣意已明,再强行反对,便是违抗圣命,这是他万万不敢触碰的红线。
朱元璋在安排牛晓乾入东宫后,神色一转,变得严肃起来,高声道。
“毛骧,这几日涉及空印之事的官员,清查得如何了?”
毛骧赶忙出列,恭敬禀报道,“陛下,臣已带领锦衣卫全力清查,日夜不懈。
目前已掌握了部分涉案官员的名单及相关证据。
只是此案牵连甚广,涉及诸多地方衙门及户部官员,错综复杂,还需些时日才能彻查清楚。”
朱元璋脸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哼,空印之事,关乎朝廷律法威严,绝不容姑息。
这些官员,竟敢无视国法,私自用印,如此胆大妄为,其心可诛!
毛骧,你务必加快清查进度,一个都不能放过!”
毛骧跪地领命,“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早日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
此时,一位老臣站出来,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空印案牵连众多,涉及的官员遍布各地衙门。
若大肆惩处,恐怕许多地方衙门将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进而影响地方政务的正常运转,还望陛下三思啊。”
朱元璋目光冷冷扫向老臣,“哼,政务运转重要,还是律法威严重要?
若不重惩这些无视律法的官员,何以服众?
又何以震慑天下官员,让他们不敢再犯?”
老臣被朱元璋吓得浑身一颤,连忙跪地,惶恐道,“陛下息怒,老臣只是担心此举会引发朝堂动荡,人心惶惶,最终于国不利啊。”
朱元璋眼中寒意更甚,斩钉截铁道,“哼,对于那些确有贪腐、滥用职权的官员,咱要诛九族!
让他们知晓,触犯我大明律法,绝无活路!
我大明律法,容不得任何人践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一片死寂,众人皆被朱元璋的狠厉决断所震慑,大气都不敢出。
朱标见此情形,赶忙上前一步,扑通一声跪地,神色恳切地说道。
“父皇,儿臣恳请您三思!诛杀九族,刑罚太过严苛。
这些官员虽犯了大错,但其中不乏有一些家族子弟并无作恶之举,他们或许对长辈的罪行毫不知情。
若一概而论,将整个家族诛灭,恐会寒了天下人的心,也会让诸多无辜之人遭受牵连。
如此,天下百姓或许会认为我大明律法过于残酷,不利于民心所向。
儿臣以为,对于罪大恶极者,诛其三族,以儆效尤即可。
如此既能让其他官员看到父皇惩处贪官污吏的决心,又不至于刑罚过重。
而其余受牵连者,可将他们流放偏远之地,让他们在艰苦之地反省过错。
同时,他们也可为当地建设出力,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如此,既能彰显父皇律法威严,又能稍显仁慈,望父皇恩准。”
朱元璋佯装不悦,眉头紧皱,双眼圆睁,呵斥道:“太子,你心善,咱知晓。可律法面前,容不得半点马虎。
那些贪腐之徒,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顾朝廷纲纪,肆意败坏朝堂风气。
若不予以重惩,如何能让天下官员警醒,知晓律法的威严不可侵犯?”
朱标并未因朱元璋的呵斥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叩首在地。
他语气诚恳,坚持说道,“父皇,儿臣明白律法的重要性。
但此次案件牵连太广,若惩处过重,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地方政务也会陷入混乱,这对我大明的长治久安不利。
儿臣恳请父皇,网开一面,给那些尚有可恕之处的人一条生路,这也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着想啊。”
李奥在一旁看着,心中暗自惊叹,差点就想鼓掌叫好了。
“好家伙,好家伙,这父子俩开始飙戏了。”
就在这时,宋濂心领神会,打着配合出列,向朱元璋恭敬地行礼后,附和道。
“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严惩涉案官员,以儆效尤,确有必要,这是维护律法尊严与朝堂清明的关键举措。
但刑罚过重,恐会引发动荡。
诛三族,流放余者,既能彰显陛下的威严,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处,又能适当减轻刑罚力度,避免过度惩处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更为妥当。”
刘伯温见状,也紧接着送出最后一个助攻。
向前一步,神色庄重道,“陛下,宋大人与太子殿下所言,深合臣意。
律法之设,其初衷旨在惩恶扬善,维护朝堂清明与社稷安稳。
此次空印案,罪魁祸首自当严惩,以正国法,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株连九族,刑罚过重,恐致朝野震动,诸多无辜受牵连,易生民怨。”
诸多无辜之人受牵连,易生民怨,这对陛下的圣德与大明的根基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诛三族并流放余者,刚柔并济,既对违法者施以重典,彰显了律法的威严,又能避免刑罚过度引发的不良后果,实乃权衡利弊后的良策,望陛下斟酌。”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看似在权衡各方言论,实则心里暗赞朱标演技不错。
“哼,咱此次重惩,是要让天下官员知晓咱对贪腐零容忍的决心。
不过既然太子和诸位爱卿都这么说了,咱也不能不顾及大局。”
他微微停顿,目光落在毛骧身上。
“毛骧,你听好了,此次空印案,主犯定要严惩不贷,诛其三族,一个都不许放过,以儆效尤。
至于从犯,详细核查后,罪轻的流放偏远之地,让他们在那儿好好反省。
整个过程,务必公正严明,要是敢有疏漏,或是徇私舞弊,休怪咱不客气!”
毛骧“扑通”一声跪地。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严格审查,绝不让任何一个有罪之人逃脱,也不会冤枉无辜!”
朱标见朱元璋演完,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再次叩首。
“儿臣谢父皇仁慈,如此处置,必能让朝堂上下知晓律法威严,又能彰显父皇宽宏大量,实乃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行礼,齐声道,“陛下圣明!”
待朝会结束,大臣们陆续散去。
李奥、朱元璋、朱标、刘伯温、宋濂一同前往东宫。
李善长出了大殿,望着朱元璋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朱元璋对那些官员处罚时,那决绝的神情和狠厉的言辞,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脊背,令他不寒而栗。
他不敢再多停留片刻,急步匆匆出宫,一路上神色匆匆。
回到府上,径直走向书房, “砰” 地一声关上了门,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
书房内,烛火摇曳不定,映照着李善长那满是焦虑的面容。
他在书桌前重重地坐定,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慌乱与不安。
随后,他铺开宣纸,颤抖着缓缓提起毛笔,稍作思索,便开始奋笔疾书,一封写给胡惟庸的密信在笔下逐渐成型。
“惟庸贤侄如晤:今日朝堂之上,陛下谈及空印案,言辞狠厉,对涉案官员的惩处之意溢于言表,令人胆寒。
此案牵连之广,超乎想象,如今已让整个朝堂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你我皆知,此番涉案官员,大多不是从元朝归顺后与我关系密切之人,便是贤弟你在丞相之位时所提拔。
他们一旦落入锦衣卫之手,若供出与你我有关联之处,恐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手段之强硬,行事之果决,你我再清楚不过,若被卷入其中,无异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恐无生机。
当务之急,你需尽快联络那些涉案官员,务必让他们守口如瓶,切不可乱了阵脚。
同时,也需想尽一切办法,迅速销毁可能涉及你我的证据,一丝一毫都不能留下,以免被锦衣卫抓住把柄,酿成大祸。
事不宜迟,望贤侄即刻行动,万不可掉以轻心。”
写完信,李善长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装入信封,用火漆封好。
做完这一切,他走到书房门口,轻轻拉开门,朝着门外唤来自己最信任的家仆。
待那家仆快步走进书房,李善长压低声音,神色凝重地吩咐道。
“你即刻出发,以最快的速度赶路,务必将这封信亲手交到胡相手中。
记住,此事干系重大,关乎我李家上下的安危,绝不可让任何人知晓。
若途中遇到任何可疑之人或事,切不可慌张,见机行事,一定要保证信件安全送达。”
家仆神情严肃,毫不犹豫地领命道,“老爷放心,小人定不辱使命。”
说罢,他小心地将密信揣入怀中,用衣物遮挡好,趁着夜色的掩护,匆匆离去。
李善长则依旧坐在书房中,动也不动,眉头紧锁,等待着胡惟庸的回音。
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恐惧,这场空印案正冲击着他苦心经营的一切,而他与胡惟庸,能否在这场风暴中全身而退,还是个未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