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娥,我们在前面已经很详细地谈及了她之前的整个过往。赵恒在皇宫的那块农田里种下占城水稻之后不久,他把刘娥册封为了德妃,唯有如此刘娥才能以这个台阶为起跳点再顺理成章地由皇贵妃晋升成为大宋的皇后。可是,正如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人生剧本一样,这通往人生巅峰的最后一步往往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赵恒早在李沆还在世的时候就想把刘娥的地位提升到嫔妃的高度,但李沆直接一把火就把赵恒送来的诏命给烧了并且直言他坚决反对提升刘娥的地位。此时距离李沆过世已经好几年了,刘娥直到这时才成为贵妃也就可以想象她在朝中大臣的心里有多么不受待见。别以为赵恒是皇帝就可以在这件事情上为所欲为,皇后乃一国之母,赵恒就算是贵为皇帝但也不能在这种事情上独断专行。虽然赵恒与刘娥此时已经相识二十余年了,但他对刘娥的感情却如初见般时的那般炽热和浓烈,而且他是王八吃秤砣一般铁了心要把刘娥扶上皇后的宝座。
要想让刘娥当上皇后,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搞定朝中的宰执大臣。赵恒首先是把一个人提拔进了中书省,而且是让此人与王旦一起出任大宋的宰相,此人便是时任资政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的向敏中。
关于这个人,我们就无需在此多说什么了。赵恒在此时提拔他一方面是出于对他这些年工作成绩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恒需要在中书省安插一个绝对忠于他个人意志的大臣以便他更好地开展工作,这有人帮衬总比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亲自上阵要强过很多。向敏中前些年因为个人私德问题从宰相之位上被贬到西北去站岗,赵恒这时候又把他再次晋升为宰相,他这一招收买人心的手法堪称绝妙无比,而向敏中自然是要找机会对他投桃报李。
单单只是在东府的中书省里放一个向敏中进去还不足以让赵恒确保刘娥能够成功封后,他随后又向西府枢密院的头头们扔去了一筐胡萝卜:吏部尚书兼知枢密院事王钦若、户部尚书兼知枢密院事陈尧叟一并加封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二人也正式转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枢密使,而之前担任佥署枢密院事的马知节则被晋升为枢密副使。
这就是赵恒的聪明之处,在让这些人为他办事之前先把好处给足,然后过段时间再说要你们帮他什么忙。如此一来,双方都不会给人落下什么口实,这相比一边送礼一边求人办事可要高明很多。对于王钦若等人来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他们等到赵恒有求于他们的时候就算是不同意也根本没脸拒绝。
搞定了枢密院,接下来就轮到中书省了。
现在中书省的两位宰相分别是王旦和向敏中,向敏中已然是被搞定了,而要想搞定王旦就有些棘手了。于是,赵恒把目光投向了参知政事赵安仁。
这天赵恒单独去找了赵安仁,对他说道:“爱卿啊,你看这个皇后之位这么久了一直虚位以待,朕有意立德妃刘氏为后,不知爱卿意下如何啊?”
赵恒这已经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但赵安仁却很不识相地回道:“陛下,刘妃的出身实在是不适合做皇后,臣以为还是立沈才人为后比较得体一些,毕竟她出身名门,乃是前宰相沈伦的女儿。”
赵恒听罢颇为失望地走了,但他也没有过多地埋怨赵安仁,毕竟赵安仁在他心里一直都是一个忠良正直的臣子,而且赵安仁的话一点错也挑不出。如此看来这中书省还真的是很难搞,赵恒又去找到了他的“闺蜜”王钦若诉苦,然后他像是闲聊似的跟王钦若谈及到了如今的两府大臣当中谁可谓之“忠厚长者”。
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此时的王钦若早已经对赵安仁怀有不满情绪,但他从未向任何人也并未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自己对赵安仁的这种态度。可是,这时候他立马就从赵恒的话里发现了一个可以让赵安仁从此永不能翻身的机会。接下来,我们就来一道观赏一下语言和心理大师王钦若先生的精彩表演。
王钦若一脸正气地对赵恒说道:“陛下,要说这忠厚长者,依臣看来自然得首推参知政事赵安仁。”
“嗯?”赵恒一脸迷惑,问道:“何出此言?”
“陛下,你不知道吧?这赵大人早年可是深受前宰相沈伦的知遇和提携之恩,虽然沈老宰相过世多年了,可直到现在赵大人也还在想着如何报答沈家对他的恩德呢!”
赵恒愣了会儿神后忽然恍然大悟!继而,赵安仁在他心中的形象瞬间就变得矮了一大截:好你个赵安仁!枉朕一直把你当成一个忠厚长者,原来你和沈伦之间还有这么一层交情。怪不得你不同意让刘妃为后,怪不得你要向朕提议让沈才人为后,原来你是有私心,如此说来朕真的是看错你了!
从此,赵安仁就在赵恒这里失了宠,王钦若明褒暗贬如此轻飘飘地就彻底地将赵安仁给打倒了,由此也斩断了赵安仁他日登上相位的道路,而他王钦若也就此除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他虽然已经是枢密使兼领同平章事,但宰相那把椅子对他可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谁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虽然他现在已经是位居枢密使这样的朝廷高官,可枢密使毕竟没有理政之权,从这一点上来说,王钦若宁肯去当一个参知政事也不要做什么枢密使。
不久,赵恒直接找到王旦并表明了他想罢免赵安仁的意思。
“王爱卿,朕听说赵安仁在中书省不怎么理事,整日就是一个老混子,这样的人怎么还可以继续担任参知政事呢?依朕看来,干脆罢了他得了!”
王旦当然不同意,他极力地为赵安仁说好话,但赵恒一律充耳不闻执意要罢免赵安仁,这里面的原因很明显就在于赵安仁在立后这件事上惹火了他。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不是有王钦若的那番挑拨,那么赵恒绝不至于这样对待赵安仁。
随着赵安仁的被罢免,参知政事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王旦有意让前宰相李昉的第三子、此时的翰林学士李宗谔来填这个缺。当然了,这么重要的人事安排王旦觉得还是应该先去跟枢密院那边通一下气以免到时候在赵恒面前闹得不愉快,可偏偏他找到的这个人不是枢密院的老帅哥陈尧叟,而是赵恒的“闺蜜”王钦若。
满朝文武都知道王钦若和赵恒是一对铁哥们儿,王旦去找王钦若说这事其实也实属合乎常理,他觉得只要王钦若能在赵恒面前帮忙说道一下这事,那么这事也就十拿九稳了,可问题在于王旦不知道王钦若这老小子也想去中书省当值,所以他怎么可能会成他人之美?
在明白王旦此行的来意后,王钦若对于举荐李宗谔出任参知政事一事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他只是哼哼笑笑了事,在王旦看来这基本上就表示王钦若同意了在此事上帮忙。
果然,王旦前脚刚走,王钦若后脚就去找了赵恒。接下来,我们再来一道欣赏一下王大人的精彩表演。
“陛下,这赵安仁现在不是走了吗?这参知政事现在空缺了一位,宰相大人的意思是想让翰林学士李宗谔出任此职。今天宰相大人私下里找到我,他希望我能给你说一下这个事。”
“那你以为如何?”赵恒问道。
王钦若的“忠臣”嘴脸再次显现,他回道:“陛下,你有所不知,你知道宰相大人为什么要提拔这个李宗谔吗?这里面其实是有内幕的!”
赵恒又是一阵迷惑:你们这帮老东西怎么总是有这么多内幕?
“那你给朕说说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内幕!”
“陛下,这个李宗谔虽然是老宰相李昉的儿子,但他不是嫡长子,而且生性争强好胜,他耻于靠父亲的恩荫为自己赢得功名,所以他才自立门户非要自己考个功名出来。他年轻的时候很穷,我们的这位王大宰相可是没少资助他,甚至连他李宗谔娶媳妇的钱都是宰相大人借给他的,这笔钱直到现在都还没还清呢!陛下你也知道,朝臣里有人一旦被拜为参知政事可是要由朝廷给一大笔赏钱的,宰相大人之所以要举荐李宗谔出任参知政事就是因为他看上了这笔赏钱,因为李宗谔一旦当了参知政事,他就可以用这笔赏钱还清他欠宰相大人的债。所以啊,宰相大人这根本不是在为国举贤,而是在想着怎么能够让李宗谔还清欠他的那笔钱!”
说到最后,王钦若见赵恒的脸色明显变了,他趁机又给赵恒加了一把火。
“陛下,你别不信,你看着吧!明天宰相大人一定会在你的面前举荐李宗谔出任参知政事!”
第二天,王旦果然如王钦若所言的那样正式向赵恒举荐了李宗谔。这事的结局还用猜吗?有了王小人之前的那一番话,王旦的奏请当场被赵恒驳回,李宗谔的晋升之路就此也断了。那么,这参知政事的帽子最后落到了谁的头上呢?答案是——三司使丁谓!
千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了,丁谓这个未来的大权臣、大奸臣就此进入了中书省并距离宰相之位仅一步之遥,而这还得归功于王钦若的举荐。只是,王钦若这时候是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手举荐的这个人将来会让他悔青了肠子,丁谓对他的反噬到时候会让他感觉爽不可言。
打倒了赵安仁、断了李宗谔的晋升之路,搞臭了王旦的名声,提拔了丁谓,王钦若这一出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虎虎生风,赵安仁、李宗谔和王旦纷纷翻身落马惨叫连连,可王钦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些人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谁给阴了。至于丁谓,他可不会感激王钦若,他现在只会感激寇准当年把他从穷山恶水的地方提拔到了京城为官,只会感激赵恒,王钦若的名声在朝臣里面早就臭了,如果他知道是王钦若举荐了他恐怕都会暗自觉得羞耻——虽然他在很多人的眼里其实也是个奸邪。
综上而言,王钦若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为自己赢得了什么?他依然还是枢密使,还是在西府枢密院里趴窝,他觊觎多年的宰相之位跟他还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或许在他的那个美梦里他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李宗谔事件顺带搞倒王旦,然后赵恒就会把他扶上宰相的宝座,而他也可以就此把“同平章事”里的“同”字给去掉,可他失算之处就在于他低估了王旦在赵恒心里的分量。
我们反复说了,赵恒虽然成了神棍但脑子却没有坏掉,他很清楚自己这些年胡搞乱来而国计民生却一直平稳的最大功臣就是王旦。这是一个肯办且能办实事的能臣,而王钦若只是他休闲娱乐时的狐朋狗友或者是酒肉朋友,如果让王钦若来主掌国政,那这大宋朝指定鸡飞狗跳乱成了一锅粥。事实上,王钦若在枢密院里其实也是个打酱油的货色,他此时的第一要务还是编修《册府元龟》,这时候负责枢密院具体事务的人其实是陈尧叟,而非他王钦若。
一个国家要想平稳运行就需要王旦和陈尧叟这样的人,但一个皇帝要想工作娱乐两不误,而且随时掌握朝臣的动态那就需要王钦若这样的滑头小人。这一切其实只能说明赵恒真的是深谙为君之道,他才是这一切的主导者,其他人包括王钦若在内都被他玩得团团转。
至此,中书省里先是来了一个对赵恒感恩戴德的向敏中,如今又进来了一个对赵恒百般讨好的丁谓,而王旦更是因为李宗谔事件而被赵恒敲打了一回。简而言之,赵恒继续留王旦当宰相已经是给了他天大的恩德了。有了这份恩德在前,当赵恒再次提出要立刘娥为后时,你王旦还好意思开口反对吗?要说“行贿”大臣,赵恒可谓是皇帝当中的第一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