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涂山还是母系氏国,尊涂山氏女为首领。
禹为了有利于联合治水,遂与“涂山氏女合昏(婚)于台桑之野”,涂山氏女即以“来宾为王”。
禹取了涂山氏的女娇,成为涂山氏的部落首领。
通过联姻,禹得以获得涂山氏族的支持。
瞧,这里是禹为了治水的伟业,不得不屈从,“夫从妇居”。
但治水工作很忙,禹婚后第四天就出去了,后来还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德美称。
因女娇对丈夫思念深切,诞生了有史可稽的第一首情诗《候人歌》。
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
兮、猗二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和\"呀\",仅剩下的两个实词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
甚至之后还有涂山望夫石的传说。
可也不好说,当时大禹到底是治水工作真忙,还是入赘的婚姻过的不舒坦而故意不入。
毕竟女娇在传说中,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女娇这个名字不是乱起的。
就连古代圣人都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不太可能真的多次路过而不进去,完全可以吃了上顿,再吃下顿。
洗白白的小娇妻(羞涩):郎君治水辛苦了,是先吃饭,还是先吃我?
当然还有第三个可能,担心害怕。
禹的父亲鲧被尧帝封于崇,为伯爵,曾被尧帝、舜帝派去治理水患,但一直都没有成功。
而禹是接替父亲鲧的职责而治水。
他心里可能顾忌自己会因私废公,也有点害怕自己会重蹈父亲的覆辙,这里很可能涉及到政治斗争。
同时,因为禹是入赘的,生子当归于母族涂山氏。
但禹不太甘心。
禹有野心(或者说雄心?),想自己登上帝位,做“始皇帝”。
儿子要是归了母族,这天下还怎么传得下去呢?
在爱情和天下之间,禹只能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
治水在当时饱受洪水肆虐的人类族群中就是一件超级大功,以其为晋升之阶,绝对给力。
公天下禅让制选择君主的最大准则是才能和品德。
品德大多数时候还要靠外人的评价,原本还不太好弄,但有大功于人族就是大才,顺带也有点大德的意思。
在为民治水的基础上“三过家门而不入”,自然也是大德。
昔日的风流恩爱抵不上“家天下”的巨大诱惑,政治家的野心(君主的雄心?)牺牲了“候人”的痴情。
禹大概以将来传位于皋陶为交易,得到了儿子---这个从石头(望夫石)缝儿里蹦出来的启(这个传说肯定是假的,但也反应了禹帝在权力传承上的精心布局和策略)。
显然,禹联合皋陶做了篡夺帝位这样的大逆,严重违背礼制,在古代圣人眼里,两人当然不能称呼为君子。
没说错,大禹很有可能是篡位的,一些史料里有禹逼舜退位的情节(例,《淮南子》)。
治水成功后,禹的声望如日中天,加上皋陶和东夷的扶助,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动政变,篡夺了舜的帝位。
并把舜流放到苍梧之野,舜最终孤寂死去。
禹篡位除了政治抱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父亲鲧。
鲧曾奉尧帝的命令去治水,但是因为筑堤堵水,九年都没有治好,被舜帝杀死在羽山。
禹的治水,可以说子承父业。
既然父子都是奉命治水,那就是舜帝的臣子。
而臣子最后却以非禅让的方式登上了帝位(禹逼舜退位),那实质上就是逆臣篡位,自然会被古代圣人看低,不认可是君子。
禹报了杀父大仇,自己当了帝王,也是夏朝的第一任君主。
很巧合,禹刚一准备开启帝位世袭家天下,就有启来继位,真的实行了家天下。
说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有些复杂。
原本禹帝有意传位于皋陶(篡位伙伴?),但皋陶比禹帝死的早。
后来,诸侯推荐伯益为大禹的接班人。
因为伯益协助大禹成功治水,并教会了老百姓很多知识(例,凿井技术发明者就是伯益),于人族有大功,可为王。
顺带一提。
联邦社会提升公民权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社会贡献,即,有功于人族(这是才能方面,品德有信用点体系给予制约)。
然而,大禹不想传位给他人。
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儿子们将来过不上好日子。
于是大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承认了伯益继承人的地位,但同时将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启,让启代自己管理天下。
这样一来,只要启有能力把天下治理得好,百姓自然会归附于他。
启则通过军事力量战胜了伯益,最终继承了帝位。
不要管史书上怎么说,既然启有管理天下的权利,那他在禹帝还在位时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影子君王。
大禹死后,伯益为他举行了葬礼。
当年大禹为舜帝举行葬礼后,曾将继承人地位让给舜帝的儿子,但没被接受。
这次伯益自然也想继位,那就效仿大禹,来个“故技重施”,讲究一下脸面问题,维持好看的吃相。
他避居起来,假意将王位让给禹的儿子启。
谁知弄假成真,早有“家天下”想法的启并没客气,竟堂而皇之登上了王位,而各部落首领也纷纷前来祝贺。
开玩笑!
禹帝之前就把管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启。
伯益虽然名义上是继承人,但实际上无法控制大臣和百姓。
那禹帝意思就非常明显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各部落的首领都是明白人,心里门清。
启在禹帝生前都在学习禹怎么做王,自然而然就有了强大的势力,继位也是理所当然。
“糊涂人”伯益见自己的“故技重施”不仅没成功还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禁恼羞成怒,当即率部攻打启。
而启早料有此一着,从容应战,将伯益杀死。
同时,启这种有违王位传统禅让制的“家天下”做法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
他以“王道由天定,非人所能改”(公天下)为由,联合其他部落成六军攻打启,但同样遭到失败。
也正是有了伯益和有扈氏的失败,让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将禅让制彻底改变为世袭制。
东方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王朝是秦朝)。
“哼~,夏启这个『魔王』和史书上的那位君王夏启一般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