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只是在分析幽魂舰队,记录是不知道多少年前的。他相信幽魂族跟记录中必然有所不同,前几次对战他已经实验出幽魂舰队的战舰性能,现在就看幽魂族如何对抗风筝战术。
幽魂舰队打的太随意了,固定的增援数量,准确的说是固定的增援节奏,损失到了一定程度就撤退,表现出足够僵硬的战术。他不相信这么僵硬的战术能击败那么多文明。
需要大量形成文明的种族,组织一个文明系统来进行对抗。根据秦明的设想,先用舰载机持续消耗幽魂舰队,等待幽魂舰队变换战术,从而测试幽魂舰队的应变能力。
如果幽魂舰队没有对抗战略打击和风筝战术,那就安心的用舰载机消耗下去。他倒是可以分出更多的产能更快速的开发行星。争取达到一定产能后,反攻幽魂族试试。
自从幽魂族派出舰队攻击他开始,他就始终心里不舒服。莫名其妙的被攻击,甚至被困在这片有超空间拦阻设备保护的星域中,让他非常生气。
要是没有幽魂族,秦明此时早就逍遥自在的到处游玩,也用不着紧张兮兮的积极备战。相比于探索神奇的宇宙,被幽魂族追杀让他心情糟糕透了。
F139在星巢舰队完成补给后,立刻重新开始进行战略打击。幽魂舰队中各种战舰的比例都是确定的,就凭借这些战舰很难应对风筝战术。秦明要看的是下次幽魂舰队的增援会不会有变化。
不考虑F139慢慢的消耗幽魂舰队,星巢基地依然安静的改造行星要塞。行星要塞的改造进度已经完成大半,在星巢基地放弃建造舰队的情况下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支持。
行星要塞的动力系统、武器系统、防御系统、能源系统等重要系统已经改造完成。能生产护卫舰的工厂已经建造完成,正在尝试生产星梭号护卫舰。
现在行星要塞正在进行仓储区和后勤区的最后改造。行星要塞是按照诱饵设计的,将要代替星巢基地成为这片星域的指挥旗舰。既然是诱饵就是为了牺牲准备的。
必要的时候行星要塞会被直接牺牲,为此行星要塞上自然不能停留太多的人。太多的人不方便通过传送门进行转移。实际上传送门转移也是多余的,根据星巢基地记录,幽魂族占领的星系没有俘虏。
行星要塞上秦明就准备预留几万人,用来作为护卫舰的成员和必要的维修人员。内部的所有防御都交给智能系统和自动防御武器。巨大的主炮也是全自动瞄准和射击。
没用多少时间,行星要塞就彻底完成改造。此时F139始终在对幽魂舰队进行打击。蓝鸟级重型攻击机的打击能力很强,甚至可以伤害毁灭者级战舰。
秦明看着准备就绪的行星要塞,并没有第一时间让行星要塞进入战场。从幽魂舰队的补给上看,应该是根据击败它们的舰队数量来针对的派出支援舰队。
秦明不想让行星要塞直接上去,这会增加幽魂族支援舰队的数量和质量。他更喜欢把行星要塞当成王炸来用。既然此时F139的舰队可以耗死幽魂舰队,他就慢慢等着。
虫族星系这边这段时间非常安静,恒星因为内部氦聚变的增加,已经开始变成红巨星。星系内环的第一颗行星已经被彻底吞没,此时恒星正在快速扩散。
一场惊天动地的转变拉开帷幕。失去了氢核聚变产生的向外辐射压支撑,核心在自身强大引力的作用下开始急剧收缩。氦聚变形成的越来越多。
氦聚变产生的过程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同给黄矮星内部点燃了一把新的火,使得核心外围壳层中的氢被点燃,开启新一轮核聚变。随着壳层氢的持续燃烧,释放出的能量不断向外传递。
恒星这个时候,如同有一双无形却巨力的大手,开始推动黄矮星的外层物质向外膨胀。这一膨胀过程极其缓慢却又不可阻挡,正常情况下会历经数百万年的时光。
正常情况下,黄矮星的半径开始显着增加。原本相对紧凑的星体,逐渐变得庞大无比,体积开始朝着原本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最终可能胀大至原来体积的上百倍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星体的表面积大幅增加,能量分散在更大的区域,导致表面温度逐渐降低,从原本黄矮星阶段的5300至6000K,慢慢降至约 5000K甚至更低。
而随着温度的降低,根据黑体辐射定律,其发出的光的颜色也逐渐向光谱的红端移动,于是,曾经散发着白色到黄色光芒的黄矮星,渐渐披上了一层红色的外衣,正式华丽变身为红巨星。
红巨星阶段的黄矮星,宛如暮年的巨人,尽管表面温度降低,但其光度却因庞大的体积而依然极为明亮。当它成为红巨星,其膨胀的身躯会率先无情地吞掉距离最近的行星。
吞噬会使行星气化为一片炽热的蒸汽。随后,太阳还会继续膨胀,进入不稳定的脉动阶段,反复地膨胀与收缩,这个过程中强大的恒星风会破坏星系内所有的稳定环境。
较近的行星都将在这高温中蒸发熔化,曾经孕育虫族的行星环境将不复存在,星系的格局也将被彻底改写。恒星彻底演变为红巨星,这场宏大的宇宙戏剧却还未落幕。
自然环境想,在红巨星阶段后期,当内部无法再通过燃烧氦来维持辐射压与引力的平衡时,红巨星又将开启新的命运篇章,其外层气体将逐渐脱离,形成美丽却又带着几分孤寂的行星状星云。
而中心残留的致密内核,则会塌缩成一颗高密度的白矮星,在宇宙的角落里继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固定的自传轴也会发射稳定的脉冲信号,成为宇宙中的灯塔继续发光发热。
这个过程在超重型聚变弹的攻击下彻底改变,恒星内的活跃速度快了何止百倍。按照星巢基地的物理引擎模拟,这个过程会加速到几年的时间内完成。
随着恒星越来越狂暴,楚悦指挥的星巢舰队已经撤离到星系的边缘。星系内部已经没有监视的必要,如此恶劣的恒星环境足以破坏星系内所有行星的生态。
几个月来,楚悦看着彻底消失的第一颗行星,然后认真的看着物理引擎模拟的结果,满意点头。照这个进度,再有几个月她就可以带领主力舰队离开。
楚悦对星巢基地的防御力量有些不放心,准备留下少量舰队继续监视和巡逻,带领大部队前往防线去跟F139一起等待下一波幽魂舰队的增援到达。
幽魂舰队在F139的风筝战术下已经再次退出星域范围,在丢向大部分中小型战舰后,幽魂舰队就撤退了。这段时间,幽魂舰队都进来保存毁灭者级战舰。
在秦明看来,幽魂舰队在不增加支援舰队的情况下不断积蓄力量,这不是什么好事。不过秦明也没什么好办法。如果离开这片星域,在超空间能正常进出的情况下,双方舰队必然相互纠缠。
幽魂族不在意自己的战舰损失,他秦明可不想辛苦造出来的战舰被随意摧毁。这段时间星巢基地又建造了3支分舰队。秦明没改变舰队的战舰比例,根据星巢基地在超远距离的探测结果分析。
幽魂舰队的增援舰队扩大了规模,目前还不能确认都是什么战舰。为了以不变应万变,秦明还是决定保持舰队的配置不变。半年时间足够星巢基地在建造1支标准的星巢舰队。
加上已经可以改造完成可以正常参加战斗的行星要塞,秦明有足够的把握应对下一次幽魂族的攻击。只要幽魂族派出的支援舰队在一定规模内,秦明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李月则继续前往新的类地行星进行开发。这段时间她将开发的行星数量增加到10颗。此时最先开发的行星上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业基础,最新开发的行星依然刚有一个营地。
时间还是大问题,幽魂舰队每半个月一支舰队前来支援,每次支援后就会进攻。这种情况下,星巢基地无形中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幽魂舰队,星巢基地不得把生产力都用在建造舰队。
好在行星上的雷猿们都很努力的进行工作,让已经开发的行星都能做到自给自足,甚至能给予部分反补。增加的产能还能支持新的行星开发工作。
先开发的行星都有特点,5号星气压低,7号星荒凉,8号星炎热,都适合在地下建造住处,所以被当成矿星。狗头人辅助,大型机械挖掘,雷猿负责指挥。
星巢基地为了生产舰队需要大量的金属,也需要更发达的工业。而发达的工业就缺不了能源和矿物。在开发行星的时候,环境恶劣的行星自然优先当成矿星开采资源。
并不是所有行星都适合开发,如果有星巢基地支持,确实什么行星都能开发。可是为了节约开发成本,李月选择了宜居带上的行星。适当的重力稳定的环境,能给开发节约不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