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建造基地和在南极建立基地是有很大区别的。越接近生物的生存环境,建造基地的条件就越简单。尽管南极建立科考站一样要应对高温,却不用担心水源。
如果是月球基地解决水源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宜居带上的类地行星更容易进行开发。对于资源有限的李月来说,在开发的行星上就地取材更合理。
缺少明显水源的行星,李月就开发成矿产星,如果是水源充足就开发农业和畜牧业。动物植物正常情况下,是不可以随意移植的。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菌群让植物移植的存活率极低。
不过有针对性的纳米机器人作为杀虫剂的情况下,有害的微生物根本无非靠近植物就会被纳米机器人销毁。这种物理杀虫,清理有害微生物的行为对于星巢基地来说属于最节约能量的方式。
矿产星的要求不高,只要资源较为集中,重量合适,密度合理,行星稳定就行。目前被开发成矿产星的行星上下的温差超过200度,也就是最高100度,最低零下100度。
6号星、10号星的环境较好,温度适宜,非常适合开发成生态星,生存粮食和养殖。温度的温差只要不超过上下50度,也就是最高50度,最低零下50度。
只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都算是温度适宜。如果超过上下50度就那环境就有点恶劣了。植物和动物想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将很难以生存和繁衍。
每个恒星都有一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有一个宜居带,每个宜居带上都有最少一颗类地星系。宜居带就是距离恒星不远不近的位置,与恒星的距离就是它们保持温度的关键。
种植粮食的方式是标准的温室大棚,能制造玻璃的情况下,只要再玻璃上增加遮挡物就可以控制日晒市场。玻璃温室内可以随意控制温度。如果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双层真空玻璃进行保温。
种植的植物在水源充足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会生长的很顺利,动物也能在这种环境中安静的生活。实际上还可以在玻璃上安放投屏,模拟自然环境。
随着行星开发的进度越来越高,各种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更新中。技术是需要基础的,比如材料科技和前置基础技术。没有材料就造不出合格的产品。
没有前置技术就无法扩展到更高级的技术。比如想造战舰,却不能制造合金。想制造合金又不能大规模采矿。那么战舰就不可能造出来,至少战舰的合金装甲造不出来。
换成普通的文明,就算有开放的技术,也会因为经济,社交,人口基数,待遇福利的各种各样的麻烦而分心。雷猿们不会有这样的麻烦,所有的产出都会被星巢基地回收。
任何劳动都有相应的回报,任何意外都有补偿,任何符合要求的申请都会被通过。雷猿们要完成的就是每日几个小时的固定工作时间和规定内需要完成的产量。
机器人可以代替重复劳动,任何机械的,重复的,繁重的,不适合生物完成的工作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但是需要主观判断的工作则由智慧生物完成。
例如全地形车的生产车间,当需要的全地形车需求减少时,雷猿就可以增加飞行器的产量。如果全地形车的需要增加就调整回来。比如合金生产车间表示某种制造全地形车的合金产量会减少。雷猿们就可以商量出一个合适的合金供应比例。
雷猿们有一个机器人没有的特点,那就是雷猿们可以进行协商并找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智能机器人如果进行这种讨论,那么你级能知道什么叫刻板和不知变通。
如果是可以变通的智能机器人,那么你得到的结果绝对有水分,生产用的智能机器人是不容许妥协的。交互用的智能机器人需要进行妥协,从而满足用户的情绪。
好在星巢基地中,智慧机器人两者兼备,而智能机器人没进化到智慧机器人之前都是第一种机器人。这样星巢基地就能高效的利用自身的生产能力。
生物的繁殖也比机器人的增殖要具备一定优势,机器人只是工具只能重复发展,只有生物的繁殖才能形成基因层面的进化,从而迭代出更优秀的个体,加快文明的进程。
李月当然不会关心那些已经完成初步开发并步入正轨的行星。她此时正忙着开发9号星。9号星和10号星是同时开发的,10号星的温度适宜不用她操心。
她此时重点关注9号星。9号星是一颗全水的行星,是真正的水星。行星表面全部被水覆盖,不过水中也有地形区别。9号星最浅的地方是十几米,最深的地方是几千米。
为了在这颗行星上进行开发,李月特意在最浅的地方造了一座水下基地。她并没有让建筑离开水面,因为水上根本无法生存。这颗行星上没有臭氧层。
大量的紫外线就这么肆无忌惮的照射到行星上。因为没有氧气海洋中的生物都是微生物。根据分析,这颗行星上的微生物都是厌氧生物,还处于原始状态。
9号星上,行星已经形成约30亿年。行星表面的海洋已经不知道存在了多久。亘古不变的海洋中有蕴含着生命诞生所需的各种物质,但因为缺乏某种剧烈的化学繁衍,生命的出现极为缓慢。
这片海洋中,各种简单的无机分子,如甲烷、氨气、氢气和水蒸气等,在闪电、熔岩的能量的作用,以及紫外线的催化下,最终还是完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形成的无机分子逐渐结合,形成了一些更复杂的有机小分子,像是氨基酸、核苷酸和糖类等。这一过程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第一盏灯,为生命的诞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机小分子在海洋中不断积累、相互作用。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比如黏土矿物的表面,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起来,形成了简单的蛋白质链。
核苷酸也相互聚合,形成了核酸分子。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物质,它们的出现,让原始海洋距离生命的诞生又近了一步。这个过程就用了多少亿年。
慢慢地,这些有机大分子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边界、能够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独立结构。这些微小的结构虽然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生命。
不过这些结构已经具备一些生命的特征,它们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物质,进行简单的新陈代谢,甚至还能进行微弱的自我复制。形成有效的内部物质循环。
在不断的演变中,其中一些团聚体或微球体逐渐演化出了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发展出了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的膜结构,就像给细胞穿上了一层保护衣,使得内部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同时,它们也进化出了更高效的自我复制机制,能够更准确地传递遗传信息。此时,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终于诞生了,9号行星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这些单细胞生物在原始海洋中不断繁衍、进化。它们利用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适应和改变自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单细胞生物逐渐发展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它们能够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这一伟大的变革为9号星带来了新的生机。氧气会持续的增加,并最终在雷电的作用下形成臭氧层。
随着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单细胞生物数量不断增加,海洋中的氧气含量逐渐上升。在这个过程中,藻类生物逐渐崭露头角。藻类是一类多样化的光合生物。
光合生物的形态各异,有的是单细胞个体,有的则聚集成群体。藻类的出现,让原始海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们在海洋中蓬勃生长,利用阳光和海水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
9号星的自然演化非常缓慢,臭氧也才刚刚形成。雷猿还无法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生存。他们很强壮却始终是生物的范畴,生物在大量紫外线照射下,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紫外线能量较高,能够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分子。它会破坏基因链上相邻的碱基。这一变化会打乱基因的正常结构与碱基配对规则,阻碍基因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细胞在进行分裂时,基因无法准确复制,就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以皮肤细胞为例,长期暴露在大量紫外线下,皮肤细胞的基因频繁受损,突变不断积累,大大增加了患皮肤癌的风险。
对于雷猿而言,长期暴露在大量紫外线下,雷猿的眼睛也会受到伤害。大量紫外线照射容易引发眼部疾病,如角膜炎、白内障等,影响动物的视力,进而干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