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刘县令带头赈灾,忙得如火如荼。
但因为君名扬的计划,城内粮价还在高涨,短短两天时间,招财收购粮食的条幅上已经从四十文每升米,上涨到了八十文每升。
甚至连米行的大米售卖价格也一并上涨到了八十文一升。
但收购的粮食依旧不多,即便有城内百姓按捺不住,拿了家里的余粮来变卖,可留够自己一家人吃的粮食之后,变卖的那点粮食对于君名扬要收购的几千石粮食不过是九牛一毛。
有一些百姓来变卖粮食,变卖的也只不过是几斗粮食,通常三四个百姓来变卖的粮食,才能凑够一石。
“四斗米,一共四两银子,钱货两清粮米入账。”来福拿出两枚小银锭,笑眯眯的递给对方。
老爷的计划执行得很顺利,城中粮价格飙升,已经从最初的八文钱一升米,上涨了十倍。
这样下去过不了几天就能把粮价推高到老爷计划的二十倍价格。
收粮收了这么几天,来福和招财也在琢磨,算是琢磨明白了自家老爷的想法。
他虽然推动粮价高涨,但城外有刘县令赈灾,况且不管粮价涨不涨,城外的灾民都买不起粮食。
城内各大米行跟老爷本就商量好了推动粮价上涨。
城内百姓看粮价一天比一天高,自然会把粮食捏在手里继续观望。
如此一来,粮价虽然在短时间内迅速暴涨,却不会真有百姓因为买不起粮食而饿死。
听闻粮价飞涨,君名扬让人将船上的粮食卸下来带到平华县赈灾,渡口镇的那些个地主大户也纷纷计划带着粮食来平华县大赚一笔。
卖粮的人捧着两锭银子边走边敲,以前一石粮米八百文,如今他才卖了四斗米,不到半石米就卖到了整整四两银子!
一亩地一年也就产两石粮食,扣除掉佃户自留的粮食,这四两银子差不多抵得上三亩多地一年的收成了!
看着他喜笑颜开的敲打着银子,围观的人群立马就将他给围住了。
有人咽了咽口水,忍不住问,“你那四斗米,真、真卖到了四两银子?”
“这还有假的,银子都在手上了。”那人眉飞色舞道,“幸好我卖得晚!”
有人忍不住看向那两锭被咬出牙印子的小银锭,表皮发灰,成色青白,的确是真银子!
立即又有人动了心思,兴高采烈的回家腾出余粮来变卖。
人群里也有不少人暗自跺脚生气,这些人都是捏不住手里的粮食早在粮价才四十文一升的时候就给通通变卖了。
这才两三天时间,谁知道这粮食价格怎么会上涨得如此之快?
虽然后悔自己赚得少了,他们也不敢去找侯府的人闹事,只能在人群中暗自跺脚。
而更多的人看到这粮米价格上涨得如此之快,都生出了奇货可居的念头,招财他们收到的粮食反而不如前几日多了。
这才两三天,粮价就翻了十倍,再过两三天不会涨到二十倍吧?
“各家米行的售粮价格已经上涨到九十五文一升了。”有人来人群里传话。“按前两日的情况来看,待到今日他们收粮的人离去前,肯定会把收粮价格提到九十文一升!”
能常住县城里的人,自然都是家中小有资产的,脑袋都是灵光的。
侯府的人第一天结束时,收购粮食的价格是五十文,而各大米行的售米价格是四十二文。
不少百姓,纷纷跑去各将各大米行抢购一空,再倒卖给侯府的人赚取差价。
但是米行的人也不是傻子,更何况还是背后各大家族跟君名扬联合商量好的,侯府护卫怎么推动粮价,他们一清二楚。
不惜花了万两银子,不就是为了把君名扬跟自己拉倒一条船上,互相配合哄抬粮价,到时候能待价而沽吗?
只等米行内的不好直接涨价的第一仓百来石粮食被抢购一空之后,他们就开始根据侯府护卫的收粮价格提高售价。
侯府护卫五十文收,他们就卖五十五文。
百姓们赚不到利差,只好灰溜溜的回家去,从家中腾出粮食出来卖给侯府。
不少家里钱财阔绰的富户,又觉得其中有利可图,打算豪赌一把,拿出不少钱财去米行大肆购粮。
如今看到粮价格翻了这么多倍,他们那些以五十五文、六十文手收来的粮食,如今倒手一卖最少能赚三十几文,这可都是无本的买卖,纯利润啊!
“今早还是七十五文一升米,这才下午就涨了五文。如今几大米行又提了价格,恐怕用不了明日中午,粮价就能突破百文大关!”
站在人群中投机观望的人相互对视了一眼。
“我们手上的粮食还是先囤着吧,说不定再等三日,粮价就能突破一百五十文大关!”
“那个什么侯爷家大业大,扬言要收三千石粮食,到时候粮价涨到二两银子一斗米,三千石粮食……呵呵,咱们怎么也得赚个盆满钵满!”
“杜兄所言是极,我等五两银子一石米,购进屯积了百余石白米,等到了米价格上涨到二十两一石再变卖给侯府,岂不是要赚千两白银?”
“我可是听说了,一位当朝侯爷每年的俸禄都是上千两银子,这位侯爷想必家底丰厚得很!”
“人家话都放出来了,想要借着赈灾赚取名声高价收粮,几大米行都不卖给他,粮价涨得再高也必然是会继续收购下去,不愿折了这面子。”
“三千石粮食万两银子,对一位侯爷来说肯定是小钱!”
“哈哈哈。”人群顿时喜笑颜开起来,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有人笑,就有人哭。
城中当然也有百姓唉声叹气,这些都是些仅有二三亩薄田的县城百姓,虽然遭了灾,但朝廷却未曾下旨减免赋税。
如今朝廷苛税,二亩地便要上缴三石粮食的粮税,上完粮税之后三亩地也就只剩下了两石粮食,捆紧肚皮顿顿稀粥,堪堪够养活一家人。
看了看家中的余粮,好在穷苦百姓都有囤积余粮的好习惯,若不是灾民围城前趁着粮价未上涨买了些粮食,以如今的粮价,恐怕等不到明年庄稼长出来,他们就得被饿死。
这天杀的侯爷,就为了点名声,闹得粮食越发的吃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