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瑾寒有了三万兵马后,让谁去统领这三万兵马就成了一个问题。
这点兵力他放谁手里都不放心,虽说他信任李云志,但是李云志是文臣,已经掌管了奏章检阅之事,若是再给他兵权,恐怕会引起朝野震动。
就算叶瑾寒相信李云志,朝中的文武百官也不会相信他的。
当然对于兵权李云志并没有染指的想法,倘若他这边刚刚劝说马金忠交出兵权,叶瑾寒反手就把兵权给了他,马金忠该如何想他。
最后李云志给叶瑾寒推荐了兵部的两个人,一个叫沈禀,一个叫程恪,这两人属于中立派,有能力,干事实,但是因为不会溜须拍马,在兵部很长时间也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吏。
两人被叶瑾寒委以重任后都感觉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当即发誓以后只听叶瑾寒调动,誓死效忠朝廷。
这支三万人的兵马就算彻底入编了京城守备军。
为了防止军中将领权力过大,将来难以控制,李云志提出将这三万兵马分成两队, 沈禀和程恪各自带领一支队伍。
他们之间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换兵。
另外为了增加这些京城守备军的战力,李云志还提出每次交换之前两军都要进行比试。
胜利的一方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都统统有赏,并且可以优先使用研发的新武器。
输掉的一方也有“奖励”,不过这奖励不是针对士兵的,而是针对将领的。
输的一方将领要站在点将台上大喊三声我是废物。连续三次比试都输掉的,围着校场裸奔一圈。
本来升官的沈禀和程恪还是还是很高兴的,但是现在听到还有这么变态的惩罚,都是一副如丧考妣的样子。
李云志见两人这样,不由得上前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安慰他们道:“唉,本来还想恭喜两位将军呢,不过现在看来有些为时尚早。
等三个月后你们进行第一次军事比试谁赢了我再恭喜他也不迟。
这男人嘛,生死是小荣辱是大,我要是你们我必得争口气。
不就是到比试吗,谁怕谁呀。只要自己带的兵足够强就不可能输。”
李云志说完又嘿嘿笑了两声说道:“本官是胡说八道的,我是文官没带过兵,我相信两位将军自有你们的谋略。”
两人听到这话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对着李云志拱了拱手走出了大殿。
坐在龙椅上的叶瑾寒有些不解的看着李云志问道:“你提出两军换将朕能理解,是怕他们时间长了收买人心。
可是你让他们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比试,输的还要自己骂自己是废物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衣服,这是不是太侮辱他们了。
他们好歹也是朝廷的官员,就算在兵部不受重视的时候,也没受到过这种屈辱。
你就不怕他们心里会产生怨怼吗?
再说了,一方比赛输了不应该集体受罚吗?为什么要单单针将领们呢?”
李云志听到这话笑着回道:“既然陛下有疑虑,那陛下为什么刚刚不阻止微臣呢?”
叶瑾寒讷讷了两声说道:“朕相信你提出这建议肯定是有原因的。”
李云志听到这话拱了拱手笑着说道:“陛下圣明。
微臣主张两军换将除了防止一方权势过大将来难以控制之外,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怕两人之中有一人能力不行。
到时候带出来的士兵也参差不齐,每三个月换防一次还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士兵的整体素质。
至于为何只惩罚将军不惩罚普通士兵这也是有原因的。
打个比方,若是我们大魏在跟别国比试中丢了面子,陛下会怎么办?”
叶瑾寒沉思片刻说道:“那肯定是参加比试的人无能,朕自然是要惩罚他们的。”
李云志听到这话笑道:“这就是了,陛下都知道丢了面子要找下面的人找补回来,他们自然也是知道的。
微臣刚刚已经提醒他们了,士兵们输了丢的就是他们的颜面。
为了不丢他们的颜面,那他们只能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兵赢得比赛。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些士兵们想要赢得比赛那就得各方面都比对手强。
想要变强就得加强训练,微臣跟这些士兵在一起待过,他们的训练强度压根就不够。
陛下想想他们若是丢了面子,肯定会给这些士兵进行加倍训练的,一倍不行,就两倍,两倍不行就三倍五倍。
反正官大一级压死人,最后都压到了这些士兵的身上。”
叶瑾寒听到这话已经是目瞪口呆了,居然还能这么玩。
这李云志不去带兵简直是可惜了。
不过叶瑾寒还是有些心疼那些底层的士兵的。
“虽然这样训练确实能增加士兵们的作战能力,但是对这士兵是不是太严苛了些?”
李云志笑道:“陛下可千万不要这个时候心软,若是你现在心疼他们,将来真的遇到了反叛该心疼的就是你自己了。
陛下把京都的安危交到他们手里,他们就要成为精锐中的精锐,这不是他们的负担,而是他们的骄傲。
当然也不能只往死里训练,陛下还要学着收买他军心才行。
陛下没事的时候也到军中去搞个慰问什么的,设立一些奖项和官职,每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士兵都能得到奖励。
把他们的地位捧得高高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们自会为了陛下肝脑涂地的。”
李云志这就是明晃晃的阳谋,就是他们知道也没用,还得感激李云志。
叶瑾寒听的是眼前一亮又一亮,若不是时刻要保持自己作为一个帝王该有的形象他就拍大腿了。
“好,好,好,云志哥哥果然厉害,朕受教了。”
听到叶瑾寒的夸赞,看着叶瑾寒崇拜的目光,李云志的心里也是一阵得意。
接下来的事情也多,李云志除了检阅各方发过来的奏折外,还要管理羊毛加工坊的事情。
现在的羊毛加工坊已经建成,正是投入生产的关键时刻。
懂这方面技术的人几乎没有,虽然李云志暗自培养了几个,但是他们都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李云志一有时间就往加工坊跑,可谓忙的脚不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