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的《风骨》demo发给江晓后,并没有立刻得到回复。这让王强心里有些七上八下。江晓的沉默,有时候比直接的批评更让人不安。他是不是觉得这首歌不够好?或者,那个“跨界”的融合度不够明显?
小胖倒是没心没肺:“安啦强哥,江老师是大忙人,估计还没来得及听呢。再说了,你这歌这么牛,他还能说啥?肯定夸你呗!”
话虽如此,王强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地刷新邮箱,查看信息。等待的时间总是格外漫长,尤其是在比赛日益临近的关头。其他选手都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各种关于他们“大招”的小道消息也开始在基地里流传。
“听说了吗?秦雅这次真的要唱摇滚京剧,请了个真正的京剧老师指导,据说舞台效果炸裂!”
“李瑞那边也不得了,皮影戏都搬上来了,好像还结合了街舞元素,创意十足!”
“还有那个谁,赵雪,她选的是古琴,要跟电子音乐结合,听起来就好玄乎……”
这些消息,或多或少地传到王强耳朵里,让他原本坚定的心,又泛起了一丝涟漪。他的“竹子”,跟这些比起来,似乎真的显得有些“素净”了。白师傅那些质朴的竹音,能在充斥着炫酷特效和激烈碰撞的舞台上,被观众听见吗?
就在王强患得患失的时候,他接到了江晓的电话。
“demo听了。”江晓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依旧是那种平静的调子。
“江老师,您觉得……”王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想法不错,很大胆。”江晓顿了顿,“那些竹子的原声采样,用得很有想法,特别是那段笛子,有味道。”
王强松了口气,刚想说谢谢,江晓的话锋却是一转。
“但是,王强,你有没有想过,‘跨界融合’,不仅仅是把元素加进去那么简单?”江晓的声音严肃起来,“你需要思考的是,这种融合,能不能带来1+1大于2的效果?你的音乐,因为‘竹’的加入,是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真正的拓展?还是说,仅仅是贴上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标签?”
王强愣住了。他一直专注于如何把竹子的声音和精神融入歌曲,却没深入思考江晓提出的这个问题。
“你选择了一条相对安静的路,这没有问题。但安静不代表没有力量,素净不代表没有层次。”江晓继续说道,“白师傅的竹音很特别,但它们能不能和你本身的音乐气质,以及你想表达的‘风骨’,更紧密地结合?现在的版本,有些地方听起来,还是有点像‘贴’上去的,不够圆融。”
江晓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王强刚刚燃起的得意。他仔细回想自己的demo,似乎确实存在江晓说的问题。有些竹音的运用,还停留在“点缀”的层面,没有真正成为歌曲骨血的一部分。那段模仿风雨的间奏,虽然用了不少采样,但和前后情绪的连接,似乎还不够自然。
“还有舞台呈现。”江晓提到了另一个关键点,“你打算怎么体现‘竹’?总不能真的搬一片竹林上台吧?那太笨拙了。也不能像小胖说的,穿一身绿。你需要找到一种更巧妙、更写意的方式,让视觉和听觉统一,共同服务于‘风骨’这个主题。”
王强沉默了。编曲上的融合,舞台上的呈现,这都是他接下来必须攻克的难题。江晓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点出了问题所在。他知道,江晓这是在逼着他自己去思考,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周末,基地会请几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过来,做一个小型的交流工坊,有研究民族音乐的,有搞舞台美术的,也有研究传统服饰的。你去听听,或许会有启发。”江晓最后说道,“记住,王强,真诚是你的起点,但不是终点。你需要用实力,让这份真诚站得更稳。”
挂了电话,王强坐在练习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风骨》的音轨,陷入了沉思。江晓的话,点醒了他。他不能满足于仅仅找到“竹”这个元素,更要思考如何让它真正地“活”在自己的音乐里,活在舞台上。
小胖看他脸色不对,凑过来问:“咋了强哥?江老师批评你了?”
王强摇摇头:“不算批评,是提醒。”他把江晓的话转述了一遍。
小胖听完,也皱起了眉头:“融合……层次……写意……哎呀,搞艺术的就是麻烦!要我说,强哥你就抱着吉他上去唱,后面大屏幕放一片竹林ppt,简单直接!”
“你以为是公司年会啊?”王强没好气地说,但心里却也觉得棘手。舞台呈现,他确实还没仔细想过。
接下来的几天,王强一边继续打磨《风骨》的编曲,尝试让那些竹音采样更自然地融入旋律和节奏,一边开始查阅资料,思考舞台视觉的问题。他看了很多关于现代舞、装置艺术、灯光设计的案例,希望能找到一些灵感。
周末的艺术家交流工坊,王强和小胖都去了。来的艺术家确实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一位研究民族音乐的老教授,讲解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其中就提到了竹制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它们与自然、祭祀活动的紧密联系。这让王强对竹乐器的理解,又多了一个维度。
一位年轻的舞台美术设计师,分享了他如何运用光影、线条和极简的道具,在舞台上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他展示的一个案例,是用几束追光和地面投影,模拟出森林的纵深感和神秘感,让王强眼前一亮。也许,他并不需要真实的竹子,也能在舞台上造出一片“竹林”?
还有一位研究传统服饰的女士,谈到了“写意”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她说,有时候,一件衣服的剪裁、一种颜色的运用,甚至一个盘扣的细节,就能传递出比繁复装饰更深远的意境。她提到了古代文人喜欢的素色长衫,那种简洁线条中透出的风骨。
这场工坊,像及时雨,给王强带来了很多启发。他开始构思一个更大胆的舞台方案:灯光是主角,用变化的绿、白、灰光束,在舞台上切割出竹林的剪影和光影效果;服装上,放弃复杂的装饰,选择一件改良式的素色长衫,面料挺括,剪裁利落,突出“风骨”的挺拔感;至于乐器,除了他的吉他,或许可以请白师傅,带着他那支充满“风声”的竹笛,一同登台?如果不行,也可以将笛声通过音响更突出地呈现。
这个想法让王强兴奋起来,他立刻找到江晓沟通。江晓听完他的想法,难得地露出一丝赞许的眼神:“这个思路有点意思。光影、服装、音乐,围绕‘风骨’这个核心统一起来,是写意的路子。不过,执行起来难度不小,特别是灯光和音乐的配合,要非常精准。”
“我会努力的,江老师。”王强感到前所未有的动力。
然而,就在王强全身心投入到编曲和舞台方案细化的时候,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却开始在网络上悄悄蔓延。
起因是某个娱乐八卦论坛里,有人匿名发帖,标题是:“扒一扒某选秀‘清流’歌手,所谓原创竟是‘借鉴’高手?”
帖子内容含沙射影,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结合“清流”、“乡愁歌曲爆红”、“最新选了竹子元素”等信息,很多人都猜到是在说王强。发帖人声称,《吾心安处》的旋律,与某首比较小众的国外民谣歌曲,在副歌部分有几小节惊人相似。虽然调性、节奏、配器完全不同,但那个旋律走向确实有那么点影子。帖子还暗示,王强这次选的“竹子”元素,也是“借鉴”了某位独立音乐人几年前一首未发表作品的概念。
这个帖子一开始没引起太大波澜,但很快,就被一些营销号转发,并配上了对比音频(当然是经过剪辑和处理的),试图引导舆论。
“卧槽!我说《吾心安处》怎么那么上头,原来是抄的?”
“我就说他一个‘破音哥’,怎么可能突然写出那么好的歌?”
“细思极恐,之前的‘真诚’人设不会也是装的吧?”
“竹子那个也是抄的?太恶心了吧!”
虽然也有很多理智的网友表示,音乐上偶尔的相似很正常,不能凭几小节就判定抄袭,而且“竹子”这种常见的文化意象,谁都可以用。但负面节奏一旦被带起来,质疑和谩骂的声音就开始占据上风。
#王强 抄袭# 这个话题,虽然没有像上次#乐海一舟评王强#那样迅速登顶热搜,但也开始在榜单尾部徘徊,像一条潜伏在水底的毒蛇,随时可能窜出来咬人。
小胖看到这些消息,气得差点把手机摔了:“这他妈谁在背后搞鬼?!强哥,《吾心安处》是你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抠出来的,我全程看着呢!还有竹子,明明是你自己想到的,怎么就成抄袭了?!”
王强看着那些不堪入目的评论,脸色有些发白。相比于“乐海一舟”那种基于音乐审美的公开批评,这种匿名的、捕风捉影的污蔑,更让他感到恶心和无力。他知道自己没有抄袭,但这种事情,往往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旦被贴上“抄袭”的标签,对一个原创歌手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晓。但转念一想,江晓肯定也已经知道了。他会怎么处理?是相信自己,还是……
练习室的气氛变得有些压抑。窗外阳光明媚,但王强的心头,却仿佛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乌云。他刚刚找到突破的方向,准备全力冲刺,却没想到,暗箭已从背后袭来。这一次的危机,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更加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