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宫太后与传统宫廷中为争权夺利而明争暗斗的状况截然不同。
她们二人相处得颇为融洽。
究其原因,主要是张太后善于迎合皇帝的生母蒋太后。
而蒋太后生性恬淡,一心向佛,对宫中的权力纷争并无过多的执念。
如此一来,两人之间自然少了许多龃龉,相处起来倒也和谐。
今日,跟在两宫太后身后的,还有一群如花似玉的莺莺燕燕。
朱厚熜心中顿时明白,这些便是两宫太后为他精心挑选的秀女了。
只是,按照宫廷延续多年的规定,这些秀女的年纪实在太小。
最小的不过10岁,豆蔻年华都尚未至,最大的也才16岁……
朱厚熜远远地便看到这一群人朝自己走来,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几个小女孩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像是春日里欢脱的小鹿,蹦蹦跳跳。
很快,这些小女孩便在朱厚熜的身旁嬉笑打闹起来。
她们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正是天真烂漫、不知愁滋味的年纪。
朱厚熜在心中默想,若是身处后世,她们初中都尚未毕业。
可在这个时代,却要被迫进宫,承担起侍候皇帝的命运。
一旁的侍卫和太监见状,立刻上前,准备将这些喧闹的小女孩驱赶。
朱厚熜见状,微微抬手,道:“罢了,由她们去吧。”
朱厚熜瞧见两宫太后的身影,上前行礼
随后在御花园的石凳上缓缓坐下。
此时,那几个稍显年长的小女孩也莲步轻移,袅袅婷婷地来到朱厚熜面前。
身姿优雅地屈膝,行起了万福礼,娇柔的声音齐声响起:
“臣妾参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
“臣妾?”朱厚熜听到这两个字,不禁一愣。
下意识地转头看向两宫太后,眼中满是疑惑。
张太后嘴角噙着一抹温和的笑意,率先开口解释道:“陛下,您实在是太过操劳忙碌了。”
“这一年来,您为了朝堂诸事、社稷民生,殚精竭虑。”
“这当一年皇帝所付出的心血,都能抵得上旁人当十年的了。”
说着,她微微侧身,看了一眼身旁的蒋太后。
两人眼神交汇,默契地点了点头。
“所以呀,我和姐姐商议着,从各位大臣府中精心挑选了这些聪慧可人的小女孩过来。”
“想着平日里能陪陛下聊聊天,解解闷,也让这宫里多些热闹的生气。”
张太后一边说着,一边伸手轻轻拉过一个身着淡粉色罗裙的女孩。
将她往前带了带,介绍道:
“陛下,这是工部尚书李东阳的孙女,名叫李锦儿 ,知书达理,聪慧过人。”
“您若是瞧着中意,便留下,往后也能在身边侍奉,为您分忧解乏。”
“这位是杨一清孙女……”
经过张太后一番介绍,朱厚熜瞬间恍然大悟。
原来这些亭亭玉立的少女,无一不是朝中重臣的亲眷。
如今朝堂之上的权力争斗,竟已卷到后宫之中。
这些大臣,真是送女高手。
朱厚熜深知,当下的朝堂暗流涌动,早就形成了诸多党派。
其中,齐党、楚党、昆党和宣党,皆是以地域为纽带紧密相连的政治联盟。
这些党派的成员,凭借着浓浓的同乡情谊,为了共同的地域利益诉求,紧紧抱成一团。
而浙党,在众多党派之中实力最为雄厚,其成员大多来自之江地区。
他们借助同乡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已然在朝廷中构筑起一股极为强大的势力。
平日里,他们通过操纵官员的任免大权,无所不用其极地维护本集团的利益
这些党派纷争,犹如隐匿于水面之下的汹涌暗流。
自朱棣时期便已悄然滋生,历经数朝,愈发猖獗。
朱厚熜抬眸,扫过眼前这些青涩懵懂的少女,对两宫太后说道:
“朕目前尚未考虑广纳后妃之事,就让她们先留在宫中学习吧。”
紧接着,朱厚熜将今日在朝堂之上推行新科举制度和兴办新学的旨意,告知了众人。
这些少女日后极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妃子。
虽说她们皆出身于名门大户,可总体文化素养却并不高。
让她们多读书、多学习。
待心智更为成熟之时,方能与自己在思想上有所交流。
朱厚熜可不想龙生虎猛时演默片。
“陛下,这些女子没有入得了你的法眼。”
“不过哀家和姐姐前几日天下选秀选拔上了一批女孩子还不错,一会儿就把名单给你。”张太后道。
蒋太后也说道:“皇儿,你也该纳妃了,按照礼制,今年都可以举行大婚。”
朱厚熜不置可否,随即移驾养心殿。
两宫太后为自己的翻牌子事业真的是殚精竭虑。
……
夜色如墨。
养心殿内。
朱厚熜身着常服,坐在龙案前,面前摊开着两宫太后为他挑选天下秀女的名单。
目光缓缓扫过纸面,这一批秀女的年龄相较以往,倒是没那般小得离谱。
忽然,他的眼神猛地一顿,名单上 “上官海棠” 四字落入眼中。
“这个上官海棠人在哪里?” 朱厚熜微微抬眸,目光看向身旁的近侍太监,
近侍太监闻言,恭敬地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回道:
“回禀陛下,上官海棠乃是东宫太后的贴身侍卫。”
东宫太后,就是蒋太后。
朱厚熜轻轻皱了皱眉,冷声道:“去告诉郑继敏,严密注视护龙山庄和朝中大臣的来往!”
“遵旨,陛下!”
近侍太监领了命,匆匆退下,脚步声在寂静的宫殿内渐行渐远。
对于护龙山庄的铁胆神侯朱无视,朱厚熜早就知道存在。
东厂与西厂费了诸多心思侦察,结果都隐隐指向朱无视与朱厚照之死脱不了干系。
尽管目前掌握的线索微弱,可浙党、楚党似乎也在其中有着涉案的端倪。
这背后的局势错综复杂。
今夜,朱厚熜没有像往常那般翻牌子召妃侍寝。
他将秀女名单搁到一旁,转而望向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
大明帝国幅员辽阔,每日从全国各地呈递上来的奏折可达数百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