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可以核算钱粮税赋,避免贪墨和浪费。”
“律法,可以明断是非,维护公平正义。”
“工程,可以修建水利,改善民生。”
“卫生,可以预防疾病,保百姓性命!”
“这些,难道不是真正的仁义?”
“这些,难道不是最大的功德?”
林羽的回应,掷地有声,充满了力量。
他没有去攻击儒家本身,而是抨击那些只知空谈、不干实事的腐儒。
他的话,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保守派无言以对,却也让他们更加痛恨。
但林羽不仅有笔杆子,更有刀把子。
张兴率领的亲兵营,在学堂周围加强了巡逻。
他们眼神锐利,腰间别着刀,无声地警告着那些试图闹事或欺凌学生的家伙。
有几个不开眼的世家子弟,仗着酒劲儿去学堂门口挑衅,直接被张兴的人拿下,狠狠教训了一顿。
他们这才明白,平西侯的学堂,不是他们可以随便撒野的地方。
一些相对开明的世家大族,在见识了林羽的铁腕和决心后,开始改变态度。
他们看到林羽提拔的那些寒门出身的新官员,凭借着在学堂里学到的实用知识,在基层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和效率。
他们也看到了平西学堂毕业生优先任职的承诺,正在一步步兑现。
他们意识到,旧的体系正在崩塌,新的规则正在建立。
为了家族的未来,他们不得不开始适应。
一些有天赋的庶子或旁支子弟,被送入了平西学堂。
他们虽然心中有些不甘,可也明白,这是目前最好的出路。
而在平西学堂内,那些来自寒门的学子们,亲身感受着外界的非议和压力。
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显赫的家世可以依靠。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证明侯爷的眼光,证明平西学堂的价值。
少年陈默,更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
他渴望知识,更渴望改变命运。
他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
平西学堂,正式开课了。
这座曾经荒废的别院,如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是单调的经义,而是夹杂着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以及热烈的讨论声。
课堂上,没有先生高高在上,也没有学生昏昏欲睡。
讲师们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能人异士,他们的授课方式也与旧式书院截然不同。
在算术课上,柳宽老先生不再是枯燥地讲解口诀,而是拿出真实的账本,让学生们现场核算税赋、计算工程量。
学生们围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各种算法的优劣。
少年陈默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算术天赋,他心算的速度,甚至比一些使用算盘的学生还要快。
他发现,这些数字,这些计算,不再是冰冷抽象的符号。
它们连接着田亩、钱粮,连接着百姓的生计,连接着雍凉的财政。
学会了算术,他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清许多过去看不懂的东西。
在律法课上,老吏们不再只是照本宣科地念诵律条。
他们会拿出一些真实的民事纠纷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模拟断案的过程。
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引经据典(引用的是新颁布的雍凉律法),试图说服对方。
他们学会了如何分析案情,如何寻找证据,如何依据律法做出公正的判决。
他们也懂得了,律法并非只是用来约束百姓的工具,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在管理课上,苏文结合自己推行票号和税改的经验,向学生们讲述如何组织人力、如何调配资源、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评估效果。
他甚至会布置一些实际的“任务”,让学生们模拟管理一个小团队,完成一项具体的工程或任务。
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
他们学会了如何沟通协调,如何激发团队的潜力,如何应对突发状况。
他们开始明白,管理并非仅仅是发号施令,更是一门需要智慧和技巧的艺术。
在基础工程课上,路绍师傅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亲手搭建各种简易的结构。
他们学习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受力,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何确保结构的稳固。
他们用泥土、木棍、绳索,搭建起一座座小小的桥梁、房屋模型。
他们发现,原来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不同的摆放下,竟然能承受完全不同的力量。
他们也懂得了,建造不仅仅是力气活,更需要精密的计算和科学的原理。
在卫生课上,林羽亲自编写了教材,向学生们讲述病菌的概念,强调清洁的重要性,教授如何预防疾病。
他甚至带着学生们参观了军营的医务室,讲解了简单的外科急救和伤口处理。
学生们第一次知道了,“病”并非都是鬼神作祟,也可能是一些看不见的“虫子”引起的。
他们学会了饭前便后洗手,学会了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学会了如何用艾草熏蒸消毒。
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却让他们感到受益匪浅。
整个学堂,都弥漫着一种积极向上、求知若渴的气氛。
学生们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机器,而是主动思考、勇于探索的求学者。
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朝气,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改变他们自己,也将改变雍凉的未来。
一些老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和林羽不断提供的“新奇”思路中,获得了启发。
苏仪在与学生讨论历史战例时,开始尝试用林羽教授的管理学理论来分析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指挥效率。
柳宽老先生在教授算术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计算方法应用于更复杂的工程测量和农田规划中。
路绍师傅在指导学生搭建结构时,也开始尝试将林羽提出的力学原理,运用到更大型的建筑设计中。
他们发现,这些“杂学”并非是互不相关的,而是可以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
平西学堂,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在打开一扇扇全新的大门。
那些曾经被旧体系压制和埋没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释放。
一种全新的力量,正在悄然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