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价崇祯没有告诉周奎,所以周奎只知道卖了多少,不知道获利多少。但是崇祯知道后面放开对各个州府招商,周奎肯定会从中贪腐。每次崇祯看见周奎,就想起他背刺自己,出卖太子的事情,所以始终比较讨厌周奎。目前碍于皇后的面子,不方便表达出来。但是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崇祯抓住机会,还是不会放过周奎。
“陛下,库里还有很多存货,臣妾现在就去安排人送过来!”
皇后从来没想过,这个店居然这么挣钱,不,这不是挣钱,这是抢钱,比抢钱还要多!而其他人也都觉得这个钱来的太容易了,好事呀,有钱了,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内帑的钱也是钱呀!
“通知下去,需要三天的时间补货,而且补不了太多的货,现在接受预定,缴纳定金的人享受优先购买权!”
崇祯才不会现在去补货呢,虽然自己不知道具体的饥饿营销,但是知道物以稀为贵,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国仗辛苦了,朕知道了,之后精品阁要对全国进行招商,到时候还需要国仗协助皇后进行管理。你先下去吧,朕和众位要说点事情。”
“皇嫂、皇后、众位爱卿,你们有没有想过,户部无钱,太仓里面老鼠都搬家了,可为什么短短的一个多时辰,精品阁就售卖一空,而且朕定的价格可是一点都不便宜呢!你们各自说说你们的看法呢!”
周奎走后,崇祯对着众人说道。崇祯觉得要就此机会,给大家上一节经济课。后面自己要做很多的事情,每件事都需要在座的人的鼎力支持才能推行下去,否则自己政令都出不来皇宫,孤家寡人一个,什么都做不了。
“陛下,因为今天来买东西的都是有钱人呗,说明有钱人还是很多的,其他的臣妾就不知道了!”
皇后见众人都在低头沉思,第一个开口。
这个皇后真是一个傻白甜,崇祯不会责怪她,因为这不能怪她,皇后毕竟这个时候才十六七岁,而且深居后宫,又受到程朱理学的荼毒,知道了才是怪事呢!
天启末年崇祯初年,皇帝还没有失去对朝堂的掌控,也没有失去对地方各个军头的把控。崇祯二年的皇太极叩关,绕道喜峰口,兵锋直指京城,也就是己巳之变。己巳之变标志着崇祯新政的失败,也标志着崇祯彻底失去对朝局的掌控。而且这个时候,东林党人还没又把控朝堂,形成不可撼动的利益集团,只是初具成型。所以崇祯觉得还可以挽救一下,如果穿越到崇祯十一年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不顾劝阻迁都南京比较合适。
“陛下,臣妾觉得这是资源过度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必然结果。”
张嫣思考一会,见众人还在思考,就开口说道:
“皇朝初立,万物更新,世家被摧毁,人口骤降,所以可以穷苦百姓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土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均田。但是随着经济变好,人口增长,土地已经不够用了。加上天灾人祸,土地就会慢慢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最终就会变成富者田连阡陌,穷着无立锥之地。而获得的土地越多,越是拥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失去土地的农民则更加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最后变成了地主的长工或者佃农,在遇到天灾的时候,佃农和长工就会失去所有,变成流民。长此以往,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流民就会越来愈多。可能这就是杜少府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吧。就比如今天精品阁的销售来说,随便一样东西就是一个贫农一年甚至是多户贫民一年的生活开销。可是富者却可以当作零花钱。但是这些钱总数还是这么多,就只能说明是少数人拿走了大部分,那么大部分人就只能拿到了少部分。唐末黄巢进长安,满街尽是公卿骨的教训,看来还没有让所有人意识到严重性。如今天下疲敝,民生艰苦,各地都有民变,朝堂之中有几人可知?随着资源的集中,朝臣抱团牟利,最终形成利益集团。朝廷收不到税,就无力支持军队平叛,民变四起,朝廷就会逐步失去权威性,最终走向崩塌。”
张嫣因为经常在养心殿和崇祯相处,共同协商政务,所以知道的比其他人更多更全面,也更了解崇祯的为人。越是了解,越是想更了解!
“好,皇嫂说的好!你继续说下去!”
崇祯赞许的眼神看着张嫣。
而皇后周玉凤则低下了头沉思,之前自己是一直反对皇嫂入养心殿辅政的,但是劝说不动皇帝,也就随了皇帝。今听到皇嫂如此说辞,自己才觉得皇嫂才智都远在自己之上,之前的不服气,也就烟消云散了。现在反倒有点羡慕皇嫂的通达和见识,心里开始支持皇嫂辅政了。皇帝交给自己的生意,自己都做不好,还时刻需要自己父亲的帮忙才行,想想自己一点也帮不上忙,心里有点小小的遗憾。
“每次的皇朝更迭,都是一场灾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臣妾觉得现在的大明需要变革。陛下建立医学院,建立科学院,重建勇卫军,臣妾想不明白为什么。知道陛下说要发行报纸,臣妾才开始慢慢理解陛下的苦衷。现在是越来越知道为什么陛下要做哪些事情了。可能在程朱理学看来,陛下的所为有点离经叛道,但是从经济和局势的基础来看,从皇朝更迭的角度来看,臣妾就明白了。臣妾觉得,应该到了改革税赋的时候了,江南之地富裕和人口都远超北方各省,但是所交税赋却远远低于北方各省。”
张嫣停顿一下,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