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淮因作词还没有用笔名,写给顾清隐的歌词下面,都大剌剌地写着“张淮因”三个字。
作曲:顾清隐
作词:张淮因
她觉得这样的排列方式既整齐又好看,可顾清隐笑她是“形式主义”。他说得没错,细究起来,就连她与顾清隐的相识都带着形式主义的味道。
刚上小学的张淮因便被父母送去学大提琴,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到初中毕业考到十级证书,从来没有人问过她,是不是真的喜欢大提琴。
如同她的学习成绩永远名列前茅,从小到大都让父母引以为豪。
而且她乖巧懂事,是亲朋好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也没有人问她,是不是愿意做个好学生。
她极度不愿意。
所以,到了高中时期,张淮因开始喜欢周嘉宁的小说,尤其是《流浪歌手的情人》。她希望自己能像小说里的女主角一样,在学校附近有一家灯光昏暗的小酒吧,里面有驻唱歌手练吉他,手指在弦上飞快地扫过,一连串的音符跌宕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击中她的心脏。
但她所在的学校是市重点中学,学校会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并不是滋养音乐酒吧和流浪歌手的环境,她的幻想无疾而终。
她为此难过了一段时间,自习课的时候就躲在行政楼的天台上看闲书。
起初,那里是独属于她的秘密空间,可高二开学后的某个下午,她爬上去后,赫然发现墙脚多出一个人。
是一个男生,身穿跟她同一年级的校服,拿着吉他练琴谱坐在地上。看到她来了,朝她点点头,没说话。
张淮因认得他,他叫顾清隐,是理科班年级排名前几的优等生,两人的名字曾一起出现在高一学年大榜的最顶端。在去食堂、做课间操或者升国旗的路上,他们也经常会遇到,但是没有任何交集。
她有点儿意外,原来理科班有个的好学生也跟她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们一人占领一面墙下的空地,她看书,他练吉他,谁也不打扰谁。
一开始,张淮因以为顾清隐只是个吉他爱好者,能弹出几个烂熟的和弦或者几段指弹曲。可听的时间长了,她发现他的演奏水平还不错,节奏稳定而准确,偶尔还会加入一些自己的编排。
有两天下午,顾清隐都在练习鲍勃·迪伦的歌曲,一曲接一曲,甚至有些很小众的乐曲,他都能流畅地弹下来。张淮因也喜欢鲍勃·迪伦,还买过他的诗集,听到熟悉的旋律,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出声。
顾清隐抬头看向她,眼底闪过一丝诧异。她立起手中的书,把印有《鲍勃·迪伦诗选》几个字的封面拿给他看:“你弹得很好听。”
琴弦“噌”的颤抖一声,少年笑起来,眉眼舒展开,道了一声“多谢”。
那天阳光灿烂,天空高远,抱着吉他的少年坐在地上,尘埃在他周身飞舞,全世界鲜活得像刚诞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