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皇权下乡,乡村两级行政体系
崇祯元年开年以来,看似已经发生或者需要面对的大事很多。
但是朱由检却没想象中的那么忙碌了。
至少,没有像年前那几个月那么忙碌。
该做的许多准备,许多都在年前准备好了。
而京师朝堂也被朱由检在年前被迫发生的数次与文官的斗争中清理了一大半。
至少在京师朝堂没有文官再给朱由检找麻烦了,而是朱由检一直在给他们找麻烦。
崇祯元年,朱由检要面对的两件大事,就是南方集团的蠢蠢欲动与建奴可能的扣关。
对于这两件大事,朱由检也做好了应对准备,现在要做的无非就是积蓄力量,以及盯紧建奴与林丹汗之间的战况进展。
剩下的,朱由检暂时也无事可做。
虽然朱由检脑子里还有很多很多事要做,但是在解决建奴威胁之前,那些事都无法开展。
当然,除了这两件事外,朱由检也不是彻底没事干了。
还有赈灾这件大事需要朱由检持续关注的。
在旱灾的重灾区,朱由检年前已经安排了可信赖的大臣去坐镇,而且在钱粮之上,朱由检也是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
开春了,魏忠贤南下福建千里迢迢弄回来的甘薯,分到京师的那两万石,朱由检安排优先在皇庄内种植。
这种新作物,在没有证实其产量和作用之前,那些百姓是不敢冒险大面积耕种的。
今年的旱灾受灾最严重的依然是陕西,河南与山西也会受到波及,但是还没有全面爆发。
朱由检关注的重点区域还是在陕西。
在陕西。
孙传庭剿匪结束后,就马不停蹄的投入了赈灾工作中。
虽然赈灾的最大障碍,十几万的匪寇解决了,陕西官场的官员们也被迫臣服了。
但是赈灾工作开展依然很艰巨。
在京师的时候,孙传庭与皇帝商讨确定了赈灾策略。
以工代赈,大力发动百姓们修建水库,疏通沟渠,甚至打井来积蓄水源。
但是,这些工程要实际展开的时候却遇到了大问题。
陕西之地河流太少,甚至不少河流都已经干涸了。
即使修建水库有粮有人,也没这么多水源。
而要在有水源的地方修建水库,又是各种矛盾。
上游修建水库把水源给截流了,下游的百姓怎么办,他们也不会同意。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无奈。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孙传庭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
在奏折中,孙传庭请求允许他在陕西实行田亩清查。
因为孙传庭发现当地那些靠近水源的良田大部分都被士绅权贵们霸占了。
而剩余的其他土地,根本就没有孙传庭可以施展的余地。
若要顺利展开赈灾,就必须要拥有可支配的能够继续耕作产出粮食的土地。
而田亩清查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能够获得一些靠近水源的良田。
还能够解决不少修建水库的阻碍。
之所以修建水库会遭遇很多百姓的阻碍,根结不在于百姓,而在于这些百姓受人控制。
靠近水源的良田大多都被士绅权贵们霸占了,但是他们占据了这么多良田也不可能自己去耕种。
而是要招募佃户去耕种的。
所以,他们自然也能发动租种他们土地的佃户去阻止官府修建水库了。
若是清查田亩,将许多靠近水源的良田给收拢到官府手里。
那么那些佃户自然也受官府控制了,官府要在哪里修建水库,就在哪里修建水库。
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朱由检自然不会反对。
不仅同意了孙传庭在陕西展开田亩清查,同时也给山西的卢象升以及河南的傅宗龙传达了展开田亩清查的旨意。
在陕西,孙传庭刚刚结束了一场剿灭十几万匪寇的大战,声威赫赫。
在山西,卢象升也没有闲着。
卢象升到了山西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展开赈灾工作。
想要赈灾,仅凭他一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可用的人手才行。
而山西当地的官府,明显靠不住。
所以,卢象升这段时间除了吸纳一些流民安排在从把大家抄来的数百万亩土地上,剩下的时间就是培养人手。
卢象升培养的对象自然就是从京师带来的三千标营。
不仅如此,卢象升还给皇帝上奏,请求在山西再组建一支军队,名为天雄军。
理由就是当地官府不可信,各种权贵势力盘根错节,工作无法开展。
对于卢象升的这个请求,朱由检也答应了。
山西之地不仅有士绅、藩王,也有军头。
而卢象升想要在这重重大山的压力和阻碍下展开有效的赈灾工作,手里没有一支可信可用的军队震慑,是很难的。
所以,除了三千标营外,朱由检又给卢象升批了一支两万人的天雄军编制。
这段时间,卢象升招募好人员后,就一直在按照羽林军的那一套训练方式在培养标营和天雄军。
同时也暗中在搜集山西官员们的罪证。
皇帝在京师对文官的做法,以及孙传庭在陕西官场的意外收获,给了卢象升启发。
加上这几个月以来,标营和天雄军也基本成型了,对于田亩清查工作的展开,卢象升也有了一些底气。
而在河南,傅宗龙这几个月时间里也一直加紧操练自己的标营。
虽然手里没有更多的军队。
但是年后皇帝调边军南下,而且其中一个大营就在河南境内的归德府。
而且皇帝还让自己兼任归德府大营的统帅。
这可真是给困境中的傅宗龙送来了一份大礼。
有了归德府大营的十万大军镇压威慑,傅宗龙要在河南展开田亩清查工作就会顺利很多了。
回到陕西。
孙传庭在得到皇帝的同意后,迅速展开了田亩清查行动。
大量的土地被清查出来,收归官府。
当地的士绅权贵们虽然很愤怒,但是却没人敢出来闹事的。
这位总督大人可是凶名赫赫,而且陕西的官府已经完全沦为了总督的走狗。
人家要权有权,要兵有兵,那什么来斗。
有了大量靠近水源的土地后,赈灾工作就好开展多了。
可以将水源干涸,旱灾非常严重地区的百姓迁徙,安排到清理出来的土地上进行耕种。
同时,在这里,孙传庭还要推行皇帝下达的新政。
在县衙之下,在县城之外广大的乡村建立两级行政体系。
在县下设乡,在乡下设村。
村设村长一人,负责全村人的管理,包括调解村里的矛盾,以及税收。
乡里设乡长一人,同时还配套治安、税务、民兵等部门。
彻底取代士绅对于广大乡村的实际管理权,实现皇权下乡。
至于说,朝廷的官吏数量会大大增加,会对朝廷的财政开支造成极大的压力。
这个问题不存在的。
设立了这两级行政体系后,朝廷才是真正的统治了这个天下。
到时候收上来的税收也会更多,多收上来的税收足以应付这两级行政体系多出来的官吏的俸禄开支了,甚至还会有富余的。
对于皇帝的这一项新政,孙传庭很赞同。
而且这也给他在赈灾时遇到的难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那就是在大规模清理了陕西的田亩后,那些分散在乡村的士绅们不再配合官府的管理工作了。
一个县城的官员就那么点编制,就那么点人。
如何能够完成孙传庭下发的大量的赈灾工作任务。
而现在若是在县之下再设立这两级行政体系,那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若是有了乡、村这两级直属于朝廷的行政机构,什么士绅就老老实实的做好你的良民吧。
广大乡村百姓的税收、秩序维护等,就不在需要士绅们去维护了。
至于人才方面,想要做官的读书人还是不少的。
不需要你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只需要识字,看得懂文书就可以用。
而且,孙传庭还把自己的三千标营放了两千人出去,到新设立的乡一级的行政机构担任民兵机构的负责人去了。
主要目的就是作为孙传庭的耳目,去监视新设立的乡村行政机构的运转情况,以及各项政策的执行。
同时也负责在个个乡村招募组建编练一支民兵,藏兵于民。
孙传庭将这个民兵机构理解为皇帝陛下将来替换卫所制的准备。
每个乡招募编练一支百人规模的民兵,在农闲时就组织他们训练。
训练时还给他们一些补贴。
即使每年训练的时间不多,但是坚持下来,两三年后,也会有不错的底子了。
若是有需要,这些具备一定军事基础的民兵可以随时集合起来,再经过短暂的集训后,就是一支军队了啊。
日万更新了一个月,有些卡文了,减少一些更新量,让脑子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