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吏改官,科举改革
“毕爱卿的认识很深刻,所以吏员这个问题又要如何解决呢?”
朱由检夸赞道,继续紧逼。
皇帝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大臣们却有些为难。
解决办法他们心中有,那就是将吏改为官,甚至将所有为朝廷办事的人都彻底打通上升的渠道,让那些从前没有升迁希望的底层吏员以及办事人员今后都有上升的希望。
让他们将对于钱财的追求转移到对于权力的追求上来,削弱他们与当地士绅勾结的基础和土壤。
虽然很明白解决办法,但是却很难开口说出来。
因为一旦成为官员的门槛降低了,他们身为官员的尊贵性也就大大的被削弱了。
地位降低是他们所不愿意面对的。
“诸位爱卿都是大明的精英,难道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都没有答案么?”
“是想不出解决办法,还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见现场沉默,朱由检语气骤然冰冷的质问道。
“陛下恕罪,臣等刚刚只是在思考解决办法,并非不想解决。”
“臣以为,应当彻底解决吏这个称呼,消除吏的存在,将吏甚至其下所有为朝廷办事的人统统转为官,让所有人都有继续升迁的渠道,以此便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
黄立极立刻发言提出解决策略。
皇帝并非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只是希望由他们这些大臣提出来而已。
当今陛下武德充沛,陛下真的下定了决心要办的事,少有办不到的了,即使他们再不情愿,也无法逃避这个问题。
这些大臣虽然站在皇帝这一边,但是各自心里也都有一些小九九,朱由检也要适当的敲打一些,帮助他们清醒一下头脑。
既然无法逃避,那就索性说个彻底,已经上了皇帝的贼船,也只能跟着皇帝一条道走到黑了。
“好,黄爱卿这个建议很不错,其他爱卿可还有什么补充的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吗?”
朱由检大声称赞道。
“陛下,若是全改为官,那当下的科举制度是否就不太适用了?毕竟以前只有举人以上的功名才能做官的,但是举人以上的功名录取数量相比缺口就太少了。”
崔呈秀提出问题道,既然势不可挡,那不如索性彻底放开,还能捞取一些皇帝的赏识。
“臣提议增加科举的频率以及每次科举录取的人员数量,且只要获得举人功名即可授官,若是获得进士功名,那么授予的官职可更高一些。”
未等皇帝发问,黄立极就立刻提出解决方案。
黄立极所提出来的这个方案其实很不错了,但是朱由检并不满意。
功名这个东西对于读书人很有吸引力,也是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努力读书的动力源泉。
但是,功名代表了特权,这也是虚弱大明根基的罪魁祸首。
“朕以为,目前的科举选材方式不太适合今后官员的需求了。”
“况且,士子们赶考太麻烦,对于许多贫苦人家来说,要千里迢迢赶考压力太大。”
“而且现在我们的官员缺口数量太大了,通过层层科举的方式效率太低,不利于我们快速解决问题,时间拖得越长,问题越多。”
“所以,朕觉得可以改善一下科举的形式。”
“我们进行田亩清查,导致了各地士绅们的抵触,不愿意入朝做官了,而现在的大多数秀才、举人和进士要么就是与士绅有密切的关联,要么本身就是士绅一员。”
“当下我们急需大量官员填充缺口,所以,这一次朕觉得可以向全天下所有识字的人进行官员招募,不论功名,只要能够通过一次考核,就能成为一名官员。”
“考核地点就设置在各个省城,考核通过后就在省内分配任职。”
朱由检直接放了一个大招,你们这些有功名的丰衣足食的士绅们不是不愿意做官么,但是天下识字的想要做官的人多得是。
现在的社会并没有后世那么复杂,也不需要精通什么儒家经典才能办事。
只需要粗通文字,能书写看得懂公文,就能办事了。
朱由检的这个想法将在场大臣们震的瞠目结舌。这是彻底颠覆或者撇开了现在的科举制度啊。
“陛下,这样做是不是太仓促了?”
“那些人或许最多也就是识字而已,但是对于儒家经典一窍不通,品德得不到修养,如何能做官呢?到时候让他们做官后,如何能够治理好地方?这会出大乱子的。”
黄立极发出疑问道。
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认识中,只有精通儒家经典才能做官。
“朕再问你们,治民需要懂得什么?之乎者也能让官员去教百姓农桑吗?能帮助官员去断案吗?能让官员们懂得如何计算税收吗?”朱由检发出灵魂拷问道。
对于治理来说,儒家经典就是个屁,什么修养品德,你们这些读了大半辈子儒家经典的人,还不是只是为了利益。
皇帝的一连串质问,在场大臣们哑口无言。
“那陛下的意思是今后的官员招募考核中不再考儒家经典了?那考题应该如何出呢?”
主持科举的礼部尚书徐光启问道,相对而言,徐光启对于皇帝的思想倒是很容易接受的。
“官员治理的时候需要什么就考什么,算术,农桑,律法,税赋等。若是连这些都不懂,那还做什么官?”朱由检直接说道。
“当然,儒家经典也可以考一些,不过就不要那么高深了,知道了解一些即可,也有助于官员们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同时也可以考一些历史,也不用太高深,了解一些大概史实即可。”朱由检继续补充道,也没有将儒家经典彻底踢出去。
“陛下,若是将官员招募考核的权力下放到地方,那些人未见过陛下,不识陛下恩威,怕是会有问题。”徐光启继续提问道。
大明当官的基本上都是进士,而进士们是需要经历一次殿试的,殿试的时候就有机会见到皇帝一面,从此成为进士后就可自称为天子门生了。
“无妨,以前这么多入京参加过殿试的进士们,不也是有很多人心里并不记得皇帝的恩威,依然肆无忌惮的贪赃枉法么。”
“朕会让大明的律法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威,朕会发给他们俸禄,凭借他们的政绩给予提拔,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威!”
朱由检不在意的回道,什么见过皇帝一面就能让那些人归心,对皇帝忠心耿耿了,扯淡。
只有强化监督,以律法为大棒,以俸禄和升官为甜枣才是实际的。
“陛下,若是今后的官员招募都采用这种形式,那么当前的科举制度又如何处理?直接取缔了吗?那些举人和进士们还能直接授官吗?”徐光启继续问道。
“此次是特殊情况,将这次的官员缺口填补完成后,后面就是每年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以及年龄到了退休的官员,再做一些补充。”
“我们的县学、府学以及国子监都要保留下来,不过职能需要做一些改变。”
“另外还要增设乡学,将国子监改名为大学。”
“乡学主要是启蒙,乡学三年,然后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进入县学,同时可获得童生的学位,县学也是三年,三年后考核成绩优异者可升入府学同时获得秀才的学位,府学三年后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升入南京和北京的大学,同时可获得举人的学位,大学四年,然后考核成绩合格的可以毕业了,同时获得进士的学位。”
“同时对于学子们的教材也需要进行重新编写,将经学、算学、律法、农桑、历史等都需要编制相应的教材,且每一门学科地位平等,以分制作为成绩评定标准。”
“今后获得举人和进士学位的人想要做官,同样还需要进行一次成为官员的考核。”
朱由检详细的介绍道,显然是早有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