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税收大涨,实物税的问题,钱的第二课
崇祯三年年底之前,大明全国的士绅宗族以及其他大族基本已经完全肃清。
至此,涂害大明两百多年的士绅势力彻底瓦解。
崇祯三年也完美收官。
崇祯三年,大明的财税收入再度迎来大幅度增长。
其中贡献最大的自然是田税收入,崇祯三年,大明可征税的土地达到了八点五忆亩,近乎翻倍,大明的田税收入也翻倍。
崇祯三年的田税收入合计达到一忆两千万石粮食,以及两千万两银子。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据,特别是粮食方面,大明全国各地的粮仓已经堆满了粮食,为了容纳这些粮食,大明甚至还提前修建了许多粮仓。
不仅朝廷粮仓中有数不完的粮食,连大明百姓家中也堆着吃不完的粮食,可谓是士绅藩王跌倒,大明国库和百姓吃饱。
以前大明百姓们吃不饱,朝廷粮仓里也没有粮食,是大明真的缺粮么?并不是,许许多多粮食都堆积在士绅藩王们的粮仓中发霉。
现在大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粮食,但是粮食价格的波动却并不大,因为大明北方还在受灾,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还在遭受着大面积的干旱。
虽然朝廷在这些地方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并且推广的甘薯种植也获得了丰收,收货的甘薯足够供应这些地区百姓吃饱,甚至还有大量的富余。
但是这些百姓也不能顿顿都吃甘薯,毕竟甘薯营养不高,吃多了也不容易消化。
而且甘薯也没有长久储存的价值,毕竟年年都能大量产出。
所以,大量的甘薯最终被制作成了甘薯粉,也开发出来了许多甘薯粉制作的菜品和美食,在官方的引导和推动之下,这些菜品和美食在全大明都逐渐推广开来。
北方种植甘薯的百姓将大量甘薯制作成了甘薯粉卖给了商贩们,再由商贩转卖到大明其他地方去,而百姓卖掉甘薯粉得到的钱财再去购买面粉和大米等主食。
所以其他地区百姓手中多出来的粮食也有许多商贩去购买并转卖到北方去,因此粮食价格还比较稳定,并未受到冲击。
除了将甘薯制作成甘薯粉之外,朝廷还推广鼓励百姓养猪,甘薯藤和甘薯都可以用来养猪的,能够充分的挖掘甘薯的利用价值。
因此,北方许多地区虽然在遭受大面积旱灾,但是这些地方的百姓过的日子却并不算太艰难,甚至还比以往更加好一些,至少吃肉的顿数比以前多了。
百姓们被免除了许多税收,还得到了更多可耕种的土地,收获了更多粮食并且能卖出去换成钱,因此大明的百姓手中的余钱更多了一些,导致大明的商业也更加的繁荣。
但是在崇祯三年,大明的商税增长却并不可观,只有两千两百万两商税收入,比去年只增长了百分之十。
去年是大明大力征收商税的元年,几乎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在税官们的爱岗敬业中,大明的商税潜力几乎已经被完全发掘了出来,后续的商税增长主要还是要靠大明商业的持续繁荣。
百姓们手中的钱虽然更多了,但是大明最有钱的藩王和士绅却倒下了,让大明的高端消费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此外,大明市场上的钱是有限的,且交通运输也很不方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明商业的发展。
除了商税外,崇祯三年的关税收入也没有太夸张的增长,在崇祯二年,大明能够出海贸易的船只基本上就老老实实的走正规程序去市舶司登记交税了,潜力也基本上被挖掘完毕。
所以,崇祯三年,大明的关税收入也只有一千七百万两银子。
甚至,由于大明士绅的瓦解,导致大明最具消费力的群体大幅度减少,导致许多从海外运进来的珍贵高价商品滞销,对海贸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海商们为了尽快处理货物回笼资金继续出海,不得不压缩利润,但总体而言,出海贸易依然还有很大的赚头,并未对海商的信心造成多大的打击。
所以,崇祯三年,大明的财政收入合计有一忆两千万石粮食以及五千九百万两银子。
与崇祯二年相比,总体上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对于朝廷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朝廷大臣们对此也感到很苦恼,主要是因为收取到的粮食太多了。
这么多粮食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麻烦,无论是储存带来的损耗还是保管这些粮食,都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
“陛下,如今我大明几乎所有土地都纳入了征税范畴,这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税收,但是其中的粮食占比实在是太大了,各地官府都上报了许多困难,为了存储和保管这些粮食,各地官府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很大的开支,希望朝廷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各地官府上报,粮仓中的粮食每年大概会造成将近一成的损耗,为了保管这些粮食,各地官府不得不增加一些编制招募人员,这一块合计每年要支出两百万两银子。对于朝廷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汇报完毕崇祯三年的国库收入后,户部尚书毕自严奏报道。
随着毕自严这一番话,刚刚还热烈的氛围变得安静下来,不少大臣都皱眉沉思。
每年一千两百万石粮食以及两百万两银子的损耗,这已经相当于此前朝廷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了。
平白损失这么多钱粮,让人很肉疼。
毕自严提出来的问题让朱由检也感到有些无奈,这就是实物税收不好的一点,除了正常损耗之外,甚至还容易滋生硕鼠。
并且,这么多粮食也不可能一直都让它们待在粮仓里,若是不及时处理掉,来年的粮食税收又该放在哪儿,现在大明可不算太缺粮食了。
随着再过几年,土豆和玉米大量育种出来,再大规模推广,大明的粮食必定会迎来大幅度的增长,土豆可是不好保存的。
“诸位爱卿对此可有什么看法?”朱由检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向大臣们问计。
“回陛下,这么多粮食的存储和保管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且后续还要投入巨大的精力来将这些粮食处理掉,这无疑会增加各地官府的负担,并且各地官府也不一定能处理好这些粮食,甚至还极有可能会造成贪腐问题,导致朝廷财税收入的进一步流失。”
“臣以为,朝廷应该取消或者大量减少粮食的实物税,改为征收银钱。若是征收银钱,就不会存在毕大人所说的这些问题了。”
施凤来发言道。完成了田亩清查后,施凤来等一干原来的帝党大臣也返回了京师。
鉴于这些人在清查田亩的过程中尽心尽力,朱由检也没有继续再刻意针对他们,论迹不论心,只要这些人能实实在在的做事,对于朱由检来说就是一把趁手的工具。
“陛下,臣以为施大人所言并不完全可取。”
“朝廷收取粮食等实物税并不能完全从困难和损耗来轻易更改,粮食对于大明来说可是很重要的物资,无论是赈灾还是供应边军以及京师还有官员俸禄,都是非常重要的,臣以为朝廷还是应该要继续保持一定的粮食作为实物税,以应对各项需求和紧急情况。”
“依臣来看,朝廷至少应该要保留三千万石粮食作为实物税,其他的可以向百姓征收银钱。,”
首辅黄立极发言道。
“陛下,臣以为黄大人和施大人所言也不恰当。”
“百姓手中本就缺钱,若是向种地的百姓征收大量的银钱作为田税,这会将百姓手中本就不多的银钱大量抽出来,对于大明的商业发展极为不利啊。”
“正如崇祯三年朝廷的商税增加并不可观,经过税官们在各地调查反馈上来的情况来看,还是由于百姓手中的钱太少了,导致大明的商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若是再向百姓征收银钱作为田税,这会对大明的商业造成极大的打击,甚至很可能让朝廷的商税不增反减,得不偿失。”
“况且,若是朝廷要求百姓主要缴纳银钱作为田税,就会给那些奸商机会,商贾们会借此压低粮食价格以压榨百姓,这并不符合朝廷的意愿。”
税部尚书郑崇俭发言道。
场面一时间陷入了沉默中,毕自严所提出来的问题要解决,解决办法就是施凤来所提出来的,由黄立极补充完善,但是郑崇俭所提出来的反对意见也很有道理。
一时间,大臣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了。
“诸位爱卿所言都有道理,但是毕爱卿所提出来的问题也确实是要解决的。”
“朝廷此前是允许百姓用粮食和银钱来缴纳田税的,具体以何种方式来缴纳田税由百姓自由选择,从结果来看,百姓更加愿意直接用粮食来缴纳田税,这就说明现在我大明的百姓依旧很缺钱,那么最终问题还是钱的问题。”
“从田税缴纳情况以及崇祯三年的商税增长情况来看,目前我大明依旧非常缺钱啊!”
“所以,要解决毕爱卿所提出来的问题,不能单单硬性规定百姓缴纳田税的粮食和银钱的比例,在此之前,还需要先解决我大明钱荒的问题,对此,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最终,还是皇帝陛下对大臣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并剖析出最根本的问题。
皇帝陛下毒辣的眼光再次让大臣们感到了惭愧。
“回陛下,臣以为可以解决钱荒的问题并不难,朝廷只需要发布纸钞即可解决。”
“虽然我大明的宝钞在民间严重贬值,但是此前所发布的宝钞可以废除掉,朝廷再重新发布新的宝钞,并且要吸取以前的教训控制宝钞的发放量,即可抑制宝钞的贬值问题了。”
张瑞图回道,虽然此前几次皇帝陛下与大臣们讨论钱的问题时因为去南方主持田亩清查并不在现场,但是后续也通过朝廷邸报仔细的研究过,颇有心得,至少明白了钱不是越多越好。
目前大明的宝钞可谓是臭名远扬,面值一贯的宝钞实际上还换不到一百文钱,并且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大家都不愿意使用宝钞,几乎已经沦为废纸。
对于张瑞图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大臣们也都觉得还不错,至少目前他们想不到其他办法了。
虽然大明目前市场上主要流通的是铜钱和金银,但是大明缺铜,也缺金银,目前大明的金银主要还是依靠海贸从海外输入。
但是每年从海外输入的金银也并不是很多,海商们不可能每次出海都将运出去的货物全部换成金银再运回来,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是很不划算的。
他们更多的是将运出去的货物卖掉之后,再从海外换成各种大明稀缺的高价值货物,再运回大明,可以赚两次。
看到大臣们的反应,朱由检觉得此时应该给大臣们上关于钱的第二课了。
“张爱卿所提出来的这条对策确实可以解决我大明的钱荒问题,但是也不完全可行。”
朱由检缓缓道,大臣们听到皇帝陛下此话有些不解。
“诸位爱卿,此前我们讨论过钱的本质,钱只是促进物资交易的一个工具,能让全天下的物资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价值。促进钱的流通也能够促进商业的发展以及增加朝廷的税收。”
“但是,关于钱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前没有讨论,朕问诸位爱卿,钱从何来?金银铜为何能成为钱?”
朱由检自顾自的说道,并提出来了新的问题。
钱不就是钱么,自古以来,金银铜就是钱啊,这还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施凤来等此前缺席的大臣想到。
但是大殿中对于陛下的这个问题也不乏认真思考的大臣,陛下所提出来的问题必然有深意,不可能这么浅显的。
“回陛下,据臣了解,在古代一开始的时候,钱并不是金银铜或者不仅仅是这些,也没有纸钞,一开始的时候主要还是以物易物为主,但是古人发现以物易物很不方便,物资交换的效率很低,于是逐渐的便出现了以野兽毛皮等更加轻便的物品来作为物资交换的中间物,或许这就是最开始的钱吧,后来又逐渐出现用贝壳、铜和铁以及金银等作为物资交换的中间物,逐渐的便有了钱的概念。”
“所以,臣以为,钱就是为了让大家方便交易而出现的被大家共同认可的中间物,而且这些中间物必须要具备稀有难以磨损腐坏的特点。”
户部尚书毕自严回道。
其他大臣们听完后也点头表示认可,不愧是户部尚书,对于钱的认识总是要比他们快一步。
“毕爱卿所言不错,钱本质上就是被所有人共同认可的交换物资的中间物,其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保暖,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作用。”
“虽然用金银铜来交换物资比以物易物更加的方便,但是随着天下的物资越来越丰富,大家的需求越来越多,用金银铜来作为钱进行物资交换也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交子、银票以及我大明的宝钞等更加轻便的中间物。”
“此前张爱卿提出继续印宝钞,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我大明的宝钞一开始为何会被百姓们所认可接受,后来为何又迅速贬值直至目前我大明百姓都不愿意接受使用宝钞了?”
朱由检继续问道。
对于这个问题,施凤来等人已经难以理解了,更别说答案了。
“回陛下,当初太祖开国,百废待兴,而且北方还有蒙古大量残余势力,国朝缺钱,于是就出现了宝钞,因为太祖驱逐胡虏恢复华夏,功盖千秋,天下百姓归心,都愿意接受认可朝廷所发布的宝钞。”
“但是后来,朝廷不知节制的印发宝钞,让市面上的宝钞不断的增多,但是天下的物产并未增加太多,而天下流通的宝钞却越来越多,让百姓意识到宝钞并不具备稀缺性,大家更愿意接受使用金银。”
税部尚书郑崇俭回道。
“郑爱卿所言有理,我大明宝钞的起源是来自于开国之初太祖的个人威望以及朝廷官府的威信,百姓尊敬太祖尊敬朝廷,也信任朝廷,于是也信任朝廷所印发的宝钞。”
“但是,随后朝廷不知节制的印发宝钞,逐渐的消磨了百姓对于朝廷的信奈,他们最初接受宝钞将自己的物资交易给了朝廷,但是后来发现,自己手中的宝钞却换不回来此前自己所交出去的物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中的宝钞所能交换回来的物资越来越少,越是百姓便不再信任朝廷的宝钞了,也不再认可宝钞了。”
“所以,宝钞之所以能成为钱,最重要的是百姓对于朝廷的信奈,现在百姓已经完全对朝廷在宝钞方面失望了,即使朝廷现在废除了以前的宝钞,再印发新的宝钞,百姓也不会认可的。”
朱由检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