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后之事一经传出,众皆哗然。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同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等十数人上书请奏,反对废后,吕夷简哪里接纳上报。既然台谏的奏章不能上报,众人也不肯善罢甘休,只等次日上朝时再说。
谁知道次日赵祯不朝,然后直接发废后诏书,一下子打乱了众人的阵脚。众人见此并不肯罢休,聚在一块儿商量后,都说吕夷简蒙蔽圣聪,不能让废后之事得逞,干脆全都去宫门请候。
乌压压一大群的人,全都聚集在宫门外面,高声喊叫赵官家,请他出来与众人赐话答对。然而赵官家似乎聋了,众人白白喊叫了半天,根本不见有什么回复。
不多久众人叫喊得累了,孙祖德、蒋堂这几个,聚拢在一块儿在小声说话,意思想再回去商议。怎奈范仲淹、孔道辅这两个人却等不得,仍旧在继续拍打宫门,高声召唤赵官家。
因赵官家的回复急等不来,孔道辅这厮上来了脾气,抓住宫门上铜环拉拽,直接把吕夷简就骂上了。范仲淹虽然没骂人,因他着急,声音也跟着提高了八度,数里之外都听见。这边的热闹,连外面的百姓都惊动了,众人一发拥挤在高处,齐来看景儿,一面还指指点点的,几乎将高楼都挤塌了,好多处房顶上都站着人。
本来废后这件事,就不光彩,更何况查问到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后宫争风吃醋,官家的脖颈被郭后打伤。赵官家不愿意此事被太多人知道,心里面只想着悄悄做。
谁知道这事儿瞒不住,很快朝中就知道了。这帮天杀的台谏,反对又不肯悄悄的,非得要敲锣打鼓的,一遍遍嚷嚷什么“臣等认为,皇后无大过,贸然废后之事不妥”。
什么“陛下不听臣等之言,一意效仿光武废后,是昏君所为!”、“执政拒收台谏奏疏,臣等请求面见陛下”之类的话,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且他们还力大无穷,挣扎起来,内宦根本就拉不住。
因为这件事闹大了,连市井百姓都知道了,官家成了众人的笑柄,这次算丢人丢大了!过不多久,这几个终于招惹来禁卫,将他们拎鸡也似地给架走了。
当日台谏白闹了一场,到底赵官家没开门,立刻就把郭后给废了。等到众官上朝时,再议论这事儿,郭后人已经被废了,赵官家封之为净妃,奉命修道,赐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宁宫,这时候劝谏都已经晚了。
郭后被废这件事,立刻就传到杨太后耳中。杨太后评价这事道:“虽然说郭后凌帝被废,尚美人、杨美人这两个,为了争宠,迷惑官家,把后宫搅得乌烟瘴气,带坏了风气,这两个人也绝不能留。”
这个时候,郭后被废,倘若再黜尚、杨二人,怕官家面上过不去,杨太后随即吩咐说,过几日找个合适的机会,就把这二人送出宫外。
因后宫无首,时有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曹氏,年方十八,熟读经史,慈爱节俭,宽和贤慎,为人称颂,章惠杨太后劝帝纳之。赵祯听从太后之言,迎娶曹氏,就立为皇后。
因范仲淹、孔道辅等人被贬,众人都觉得不公道,立刻好多人都出来上谏。余靖、尹洙这两个不说,还有欧阳修这个厮,也跟着带头出来了。欧阳修这人,本来就是个无事忙,今天因范仲淹一个月没上谏,立刻写信提醒说:“岂无一件事可言?”、“今天子躬亲庶政,化理清明,虽为无事,然自千里诏执事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
明天因石介的书法太过诡异,害怕石介带坏了学生,欧阳修立刻写信提醒道:“今不急止,则惧他日有责后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归,此修以为忧而敢告也,惟幸察之。”别人若肯改倒还罢了,一旦同他看法不一,那就坏了。欧阳修认为别人错解了他的意思,能陆续写上五六封信解释,目的只有那一个:劝人家改!
说不得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纷纷上书,请求赵官家收回成命。众人的进言,赵官家根本不当回事儿,这些劄子呈上去,根本听不见一点的响声。
欧阳修本身又不是谏官,倒也罢了。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对此事也是一声不吭,欧阳修遂就坐不住了。因为知道高若讷为人,强令他去必然不肯,欧阳修想了个激将的法子,与高若讷写了一封信,让他将此信转交于赵祯。
本来欧阳修这封信,高若讷以为是求人的,说的无非是一些废话,因此并不打算上呈。怎奈欧阳修一向高傲,这次不容易求人了,若讷也好奇这封书信的内容,忍不住便要拆开看看,欧阳修这次是怎么服软。
只见那信上面道:“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欧阳修的这封信,前面废话了那么多,一会儿说他怎么知道的高诺讷,一会儿又说,尹洙对高若讷评价如何,迟迟进入不到正题,看不见欧阳修服软的意思,甚至没一点道歉的影子,看得高若讷都心急了,继续又看下面的,见上面道:“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
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到此时若讷才明白过来:欧阳修此信不是来服软,这厮根本不想要道歉!拿着此信宣示于众,让欧阳修成为笑柄的想法,恐怕是要落空了!
怎奈若讷不死心,仍旧继续往下面看时,信上说道:“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这一封信不看便罢,原来是故意写来骂他!气得高若讷鼻子都歪了。最后欧阳修结尾道:“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既然他欧阳修故意跟官家对着干,根本不忌讳朋邪之论,而且还主动把党人招供了出来,高若讷又有什么好怕的?想到这时,高若讷果依欧阳之言,立刻将此信上呈与官家。赵官家见了此信后,果然将他被贬至夷陵。
欧阳修虽然被贬出京,高若讷也没捞着好儿,因为欧阳修文采好,这一篇文章朗朗上口,立刻就到处流传开,里头的名句儿,不少人都能朗诵几句。甚至有一些学文的童子,为了学习欧阳修的笔法,将这篇文章日日诵读,都可以全文背诵了。若讷见此不得不慌:用这种方式流传千古,实在不是件光彩事!
因这篇文章,不少人提起起来高若讷为人,评价便道:“高若讷这厮,为遮掩自己怕吕相,不敢上谏替范仲淹力争,故意把范仲淹抹成个黑的,他就不用上谏了。这高司谏真是个机灵鬼儿!”
也有人因为这封信,连尹洙也一块儿也骂了道:“在别人跟前说客套话,倒也罢了。偏偏他在欧阳修跟前,说什么高若讷‘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不知道欧阳修爱当真么!如今他到处宣扬说,尹洙睁眼说瞎话,识人根本就不行,这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