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曹叡再次询问曹真和司马懿能否派大军出去先把这支偏师吃掉,不过两人都觉得诸葛亮诡计多端,万一真的有什么埋伏,折损了总是不好的,于是曹叡只能悻悻作罢。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军对那些至阴之物能否克制雷管没有信心,又对蜀军营地情况了解有限,贸然进攻,若对方早有防备,设下埋伏,我军必将陷入险境。何况蜀军现在不敢攻城也是因为我军人数明显多于对方,又有城墙保护,他们的雷管炸不开城墙,自然也威胁不到我军士兵。倘若轻兵冒进,又在野战输给蜀军,那到时候不但原本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军心又会散开,长安也无法再坚守下去。陛下尚在此处,若是真发生了这种事情,你我都是罪人。”司马懿最后下了这样的定论。
曹真也不能背这个锅,司马懿一个世家出身的大臣都这么关心陛下的安危,难道他身为宗室出身的大将军还能把陛下的安危当儿戏么?不过现在陛下显然也在等前线的结果,所以此时把陛下劝回去显然也不太可能,于是两人只能顶着陛下和其他大臣的压力,继续主张坚守政策了。
好在这两天都是阴天,所以出去骚扰的小部队还是可以派出去几支的,勉强可以堵一下主战派们的嘴巴。
但很快来报的亲兵就让两个人坐不住了:
“报!有我军将士败退回城!”
听到这话的两人就连忙往西安门赶(长安的南门之一,另一个叫安门,戴陵和夏侯霸带领的军队就在此地扎营,保证大门进出安全),并碰上了同样问询赶来的陈群等人。
那队魏军是清晨出去在长安附近巡逻的,以防止蜀军不声不响来袭,结果出去没多久就被赶了回来。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支败退回来的魏军后面还跟着一队蜀军骑兵——这很可能意味着蜀军有什么阴谋。
一路上司马懿把蜀军可能采取的一切手段都猜了一遍,但是又一一推翻,主要是对面的骑兵数量太少,就算想借着败军冲击城门,而长安守军又脑子发昏开门放败军进来,这些骑兵也没本事夺取城门并坚持到蜀军主力赶到。司马懿想破脑袋都想不出这些蜀军骑兵除了能耀武扬威一下还有什么本事,而且城中依然有不可轻辱的大军,若是他们做的太过火,随便出来一支骑兵就能靠着人数优势打垮他们,毕竟司马懿不相信这些蜀军带着雷管。
但是等赶到城墙上的时候,司马懿发现自己搞错了,虽然魏军的败军是从西安门进来的,但是蜀军的骑兵却是在靠近渭水的雍门(长安西北门),所以他和曹真、陈群等人不得不再长途跋涉赶到雍门段的城墙,看看蜀军到底想干什么。
由于长安城西边的建章宫因为战乱和缺乏维护(当然更早还要追溯到王莽拆除包括建章宫在内的十余所宫馆建设新朝“九庙”),基本已沦为废墟,剩下一些夯土台基和建筑遗迹,不再起到屏障作用,所以城墙上的守军可以清楚看到那些汉军在数百步开外的地方停了下来。
然后一辆怪模怪样的车子就从当中出现,这些骑兵随即停在车子的后方,做一个半包围的拱卫阵型。
紧接着这台车子上出现一个穿着华丽铠甲的人。
———城外汉军处———
刘琰觉得自己真的是活得越久见识越多。
先帝显灵这事儿一般人一辈子也碰不上一次,他不但经常碰上,还又一次目睹了先帝现身。
对方不但跟丞相把手言欢,还让关将军他们一定要听丞相的话,然后又带着关张马赵黄五位将军巡了营,与昔日老臣们见面。
阳群带军撤过来目睹了先帝的真容后激动地直掉眼泪,自己与陛下亲近的时候陛下的表现与昔日无二,最重要的是陛下和五虎上将都有影子,这意味着他们是肉身,不是鬼。
既然不是鬼,那肯定就是神仙了,只能说咱们大汉的福利就是好,陛下能登仙,还能带着战死的臣子一起登仙,自己也要好好表现,没准以后也能跟着一起蹭蹭。
前些日子自己就跟丞相商议过如何喊话激怒魏军,引他们出城作战,最先丞相还是不太有信心的,不过等自己把压箱底的本事弄出来后,哪怕如丞相这般足智多谋见多识广之士,也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
然后丞相一本正经的要求自己以后少用这些计策,容易折寿。虽然不懂为什么丞相这么说,不过丞相肯定有他的道理,刘琰决定若是前几个方法奏效的话就不用这招。
郎君们听说了自己的计划后也非常兴奋(至少刘琰觉得对方那是兴奋),然后表示要亲自护送自己,为了方便自己的计策好用,他们还弄来了新的器械,其中一种奇物是不用马拉的车子,还有比之前的扩音器效果更好的被称为“音响”的东西,刘琰试了一下,感觉这玩意儿的声音能传出十里地去。
而为了保护刘琰不让他步上庞统的后尘(中流矢而亡),郎君们又弄来一套华丽的铠甲,据说叫“明光铠”,为了增加视觉效果,还给头盔加了罗马样式的盔缨,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不过刘琰第一次见到这套甲的时候就感觉这铠甲冰冷不失光泽、刚硬且不失优雅,最后更是忍不住赞叹“光辉耀目、望之色动、能张军容、寒敌之胆”,原本他以为这铠甲是郎君们给陛下穿的,结果陛下和郎君们都说是专门为自己弄来的,这让刘琰没崩住,当场就泪流满面表示一定不辱使命。
郎君们还弄来了一辆车子,说是不用牛马,可以自己行动,刘琰看着朱郎君驾车演示了一遍,随即又感慨这工艺巧夺天工,不需牛马驱动却仿佛有数匹牛马之力,当真是“木牛流马”。
就是他说这话的时候郎君们的面色都有些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