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真的?”
“你看那米,白花花的,这不是掺假的!”
“报酬虽然不多,可毕竟管吃管住啊!总比饿死强啊!”
于是有了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向设在县城外的招募点。
那是临时搭建的简陋棚子,几名年轻书吏坐在长桌后,旁边还有几名平西军士兵维持秩序。
“俺……俺想报名……”那汉子声音嘶哑,带着紧张。
书吏抬起头,态度温和道:“姓名?哪里人?家里还有几口人?可有力气干活?”
一番简单的询问和登记后,汉子按下了手印,领到了一块刻着编号的木牌和一张写着集合地点的纸条。
他攥着粗糙木牌,激动得浑身发抖。
有了第一人,也就有第二,第三……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招募点。
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了后来的争先恐后。
队伍开始排起了长龙,从城门口一直延伸到了远处的土坡。
负责登记的书吏们忙得满头大汗,嗓子都快喊哑了。
而维持秩序的士兵们也不得不提高了警惕,防止因为拥挤而发生混乱的哄抢和踩踏。
短短数日之内,官府设立的招募点,就登记了近万名流民和自愿报名的贫困百姓。
这些人,携家带口,背着仅有的破烂行李,按照纸条上的指引,汇聚向指定的工地。
永安县城外,那片曾被洪水肆虐的土地上,一座庞大的临时营地拔地而起。
数不清的简易窝棚连绵成片。
虽然简陋,却也排列整齐,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
营地中央,几口巨大的铁锅正冒着热气,浓郁米粥的香气飘散开来,让那些饿了许久的流民们忍不住吞咽着口水。
新来的流民们,在士兵的引导下,领取了统一发放的粗布衣服和铺盖,以及挖掘所需的简陋工具——
铁锹,锄头,扁担,背篓。
没有歧视,也没有呵斥。
只有明确的指令和基本的秩序。
林羽深知,管理如此庞大的群体,绝非易事。
他借鉴了后世的一些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简单却有效的规章制度。
所有参与工程的流民,按十人一组,百人一队进行了编组。
每组设一名组长,每队设一名队长,负责日常管理和任务分配。
这些组长和队长,大多是从流民中挑选出有一定威望,头脑相对灵活,或是体力较为出众的人担任。
工地上严禁私斗,偷盗,和赌博。
违者轻则扣罚口粮和报酬,重则直接逐出工地,甚至严惩。
每日的工作量有明确规定,完成即可休息。
超额完成者,还会有额外的口粮和报酬奖励。
如此赏罚分明的制度,极大调动了流民们的积极性。
林羽一身便装,在张兴等人的陪同下,悄然来到了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
他未惊动任何人,只是默默观察着。
看着那些曾经麻木的脸庞,如今因为一碗热粥,一件蔽体的衣服,一个安身之所而重新焕发出光彩。
他们虽然衣衫褴褛,却挥舞着工具,喊着号子,努力挖掘着泥土,搬运着石块。
林羽的心中,百感交集。
他走到一个正在奋力挖掘沟渠的中年汉子身边。
那汉子见有人靠近,抬起头,露出一张饱经风霜却透着憨厚的脸。
“累吗?”
林羽温和问道。
汉子愣了一下,似乎没想过会有人主动和他说话,咧嘴一笑,露出两排黄牙:“累!咋不累?可比起饿肚子就强多了!”
“侯爷给俺们饭吃,给俺们活干,俺们心里感激着呢!”
他并不知道眼前这人就是平西侯,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前来视察的官吏。
林羽又走到了粥棚旁。
负责分发食物的小吏,正一丝不苟给每个碗里盛了大半。
“饭管够吗?”林羽问那小吏。
小吏连忙躬身:“回大人,侯爷有令,务必让所有干活的人都吃饱!粮食都是按时足量的送来,不敢有半点克扣!”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比较自觉。
林羽也见到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聚在角落里磨洋工,一边干活一边嬉笑打闹。
张兴眉头一皱,正要上前呵斥。
林羽却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不久后,负责巡查的队长发现了这几人,走上前,厉声指责了他们的怠惰行为,并按照规章,扣罚了当日的部分口粮作为惩戒。
那几个小伙子顿时就蔫了,不敢再偷懒。
周围的流民们见此,也都默默加快了手中的动作。
规矩,正被建立起来。
秩序,也在混乱之中形成。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带着几个半大的孩子,吃力搬运着石块。
林羽连忙走上前帮忙。
“老人家,这么重的活,让年轻人来就是。”
老者抬起头,眼里闪过感激:“大人,无妨的,俺还能干得动。”
“侯爷既然给了俺们活路,就不能白吃饭不干活啊!”
“这工程早一天修好,就可以早一天安稳不是?”
朴实的话语,让林羽心中微颤。
是啊,他们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已,更是为了重建家园,为了一个更稳定的未来。
以工代赈的政策,如同一场及时雨,洒向了干涸的雍凉大地。
它不仅仅解决了数万灾民和流民的生计问题,也缓解了地方官府的赈灾压力。
更重要的是,也将原本可能成为社会动荡因素的流民,转化为了推动雍凉基础建设的资源。
数万的劳动力,被有效组织起来,投入到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中。
这股庞大的力量,即将彻底改变雍凉的面貌。
而林羽的名字,也在最底层的百姓口中,开始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可也明白,是这位年轻的平西侯,给了他们饭吃,给了他们活干。
让他们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希望。
感激之情,如同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
一间宽敞的偏厅内。
数十人围聚在一张巨大的沙盘周围。
沙盘上,是雍凉两地的山川河流,城池和关隘也被细致勾勒出来。
参与这次会议的,不仅有苏文等负责民政的官员,还有从雍凉各地紧急征调来的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几位对本地水文地理颇为了解的乡绅宿老。
甚至,还有几名在堪舆方面小有名气的民间奇人。